以语法解释为目的的语体研究
本文选题:语法解释 切入点:语法特征 出处:《当代修辞学》2012年06期
【摘要】:语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语法、修辞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研究思路却不尽相同。以语法解释为目的的语体研究并不看重语体的种类,而是关注某种语法特征何以在某种语体里高频出现,或者说何以带有明显的语体选择倾向。有什么样的特征视角就有什么样的语体实例,每一种语体都是多种特征的集束。着眼于听话人的语体研究,关注说话人如何根据对听话人的判断做出语体选择,判断的依据是造成语体种类差异的语体变量。任何一个细微的语体变量的不同,都会导致语法特征的差异,例如,话剧剧本与实际演出的有声语料在名词短语里"的"字的隐现、动词词尾"了"和语气词"了"的偏爱、"把"字句的选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以语法解释为目的的语体研究,源自语法学界从关注孤立的结构到关注语言的社会交际环境的转变,是从社会运用角度对语法的观察,这是语法学与修辞学结合发展的一个方向。
[Abstract]:Stylistic problems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the starting point and purpose of grammar and rhetoric research are different.Stylistic studies aimed at grammatical interpretation do not focus on the types of stylistics, but rather on why certain grammatical features appear at high frequencies in a certain style, or why they have an obvious tendency to choose a style.Each style is a cluster of features.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hearer's style and how the speaker makes the choice of style according to the judgment of hearer, the judgment is based on the stylistic variables that cause the difference of style.The differences in any subtle stylistic variable can lead to differences in grammatical features, such as the concealment of the word "" in a noun phrase between the script of a play and the sound corpus of the actual performance.At the end of the verb, the preference of the verb and the modal word "er" and the choice of the sentence "Ba" show obvious tendency.The stylistic study, which aims at grammatical interpretation, stems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ammatical circles from the focus on isolated structures to the social communicative environment concerned with language, and the observation of gramm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pplication.This is a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grammar and rhetoric.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2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年02期
3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4 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中国语文;2002年05期
5 ;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 孔令达[J];中国语文;199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祖人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思路述评——从语言共性与个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刘富华;对比分析、对比教学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王光全;“把”字句的原型用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肖利宏;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有学术洞察力[J];编辑之友;2004年06期
5 彭育波;;连动句的认知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刘眉;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与儿童言语阶段发展规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邱震强;歧义现象研究的回顾及前瞻[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王巍;;英汉礼貌语言的文化特性[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10 熊仲儒;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亚川;;汉语研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方言、古汉语和共同语的比较研究例说[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2 郭富强;;意合形合对比研究的反思与展望[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李泉;;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元刚;;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和追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彭宗平;;北京话儿化词在北京地区主要报章中使用情况调查[A];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梁敬美;;韩、中汉语使用者在“这—”、“那—”使用上的异同点[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方小燕;广州话句末语气助词对句子表述性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2年
3 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4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鸿礼;俄汉存在句模型对比[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2 杨泉;现代汉语“把字句”“把”前成分的词汇语法理论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周梅;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谓语句[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晓玲;儿童语言中的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5 钱益军;儿童语言中的语气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占勇;“V在了N”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望发;“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8 林勇明;泰国学生汉语定语顺序的偏误分析及其习得顺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9 李杰;蕴涵静态义素的动态词考察[D];河南大学;2001年
10 贺晓玲;两种表致使义句式的异同考察——“使”字句和“把”字句[D];暨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工;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J];当代语言学;1995年03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4 王惠;“把”字句中的“了/着/过”[J];汉语学习;1993年01期
5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6 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3期
7 屈承熹;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8 郭继懋,王红旗;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2期
9 杉村博文;论现代汉语“把”字句“把”的宾语带量词“个”[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10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红莉;;试论语气词的语法特征及作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艾小芳;;新兴被动格式的语言学解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3 谢迪;;东北方言“×啦吧唧”的三个平面分析[J];文教资料;2011年20期
4 鲁娜;;咸宁方言语气词“呃”的考察[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5 胡利华;;安徽亳州方言中的“得”简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向梅;;胡、黄、张三套《现代汉语》教材词类划分标准的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7 马显彬;;“VP+到+NP/VP”中“到”的词性[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胡安顺;;“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释义质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吴振兴;;《尔雅》名物词语释义之系统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李光赫;张北林;;「ようだ」「らしい」的日汉对比(4) 表示“样态”的“好像”的语法特征[J];日语知识;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禀诚;;主谓式标题的语法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莫彭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文艺;;布依语与汉语量词比较[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海银花;那顺乌日图;;《蒙古语语法信息词典量词分库》的建设[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吴立红;;名词形化的语义基础[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9 邵志洪;;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孙晗;;从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看双语教学的侧重点[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边成妍;韩中两国本科基础汉语教材语法项目编写比较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莫超;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邱峰;《南齐书》介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多杰东智;藏语安多方言动词的自主非自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叶桂郴;《六十种曲》和明代文献的量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林八鸽;《蒙古语连接形式知识库》的建设[D];内蒙古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玲;《醒世姻缘传》心理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乔丽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洪敏;泰安话的“很”类程度副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过国娇;《红楼梦》(前80回)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布仁图雅;关于五畜毛色名称[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孟广洁;《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的括注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7 丁雪妮;意外义语气副词“幸亏”、“偏偏”、“竟然”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韩琴;心理动词句法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叶建文;香港粤语与英语的混用现象[D];西南大学;2006年
10 于丽丽;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2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02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