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新词的概念化动态性研究
本文选题:概念化 切入点:动态性 出处:《中国外语》2012年05期
【摘要】:概念化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心智活动和识解操作,其过程是复杂的,而且从本质上讲是动态性的。概念化涉及一个民族认识外界事物的特点,不同语言有关概念化的方式各有不同。Langacker一直强调将概念化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新词是指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新词语,以及原有词语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增添新意后形成的词语。本文运用概念化的动态性这一特性来研究英汉语中出现的新词语,此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英语及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Abstract]:Conceptualization is a kind of mental activity and understanding 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use. The process is complex and dynamic in nature.Conceptualization refers to a nation's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ernal things.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conceptualization. Langacker has always emphasized that conceptualiza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Neologisms are new words produced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words formed after adding new meaning to the original words in the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This paper u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ualization as dynamic to study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study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has reference value for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作者单位】: 湖南商学院;
【分类号】:H313;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毓智;古今汉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变化及其对语法的影响[J];汉语学习;2003年04期
2 袁野;;概念化中语法及词汇系统的作用:兼论语法的共性和个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意义新观:体验性概念化——十三论语言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刘冲;邹积会;刘岩;;概念化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6期
5 刘晓林;;论句法层概念化的机制与层次[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8期
6 吴静,石毓智;英汉形容词概念化的差别对其有无标记用法的影响[J];外语研究;2005年04期
7 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石毓智;白解红;;汉英形容词概念化的差别及其句法后果[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牛保义;;英汉语概念化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1年05期
10 石毓智;汉英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维;;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对比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贾贻东;;双及物结构中英汉歧义句的对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3 赵登明;张巧荣;;濒危语言能救活吗?——语言学的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2年02期
4 田涛;;从《说文解字》的同义词看同义并列双音词词素义的历时演变[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杨桂玲;;试论话语理解中的认知语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4期
6 冯莉;;汉英形容词对比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7 刘金艳;;英汉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8 唐瑶;;汉英“同物异名”现象的意象图式分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5期
9 田湘映;名词、形容词转化的理据和数量语义限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杨新平;;多义词意义扩展的认知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徐海;;双宾构式在英汉学习型词典中呈现效果的实证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席留生;;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帘秀;俄语动词行为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博;反义形容词有无标记与二语习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宏伟;英语学习者隐喻产出僵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云娣;双及物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若楠;典型理论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典型效应及其延伸[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玉兰;古代汉语动词的概念结构及其句法后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震;认知框架下英语介词多义现象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申少帅;拈连修辞的联结动因和语义构建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夏寒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方位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林泽;基于典型理论的中英及物性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聂莉莉;英语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2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J];国外语言学;1991年01期
3 林纾平;英汉双宾语结构对比[J];福州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4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5 齐沪扬;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J];汉语学习;2002年02期
6 石毓智;古今汉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变化及其对语法的影响[J];汉语学习;2003年04期
7 杨波;张辉;;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8 牛保义;;英汉语工具主语句的象征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2008年01期
9 牛保义;;“把”的“掌控”义的概念化研究——以使用为基础的词义研究视角[J];外语教学;2009年05期
10 牛保义;;心智模拟概念化——量词“把”的语义概念化研究[J];外语教学;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雄娟;;翻译等值理论再思考[J];才智;2010年15期
2 张微;;语境动态顺应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馥芳;传统词典如何更好地表现“动态性”[J];辞书研究;2004年02期
4 刘海燕;高素珍;;应用语言学的动态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5 黄华新;徐以中;;预设的动态性和动态预设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翟艳;;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动态化认知教学[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7 林晓芝;;论翻译操作的动态关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谢睿玲;;隐喻的顺应性解释[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郑晓明;苏娜;;言语误解的语用特征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10 周进珍;;谈模糊语言的语义特征[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林;;论意义的渐进过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王寅;;“体验性概念化”语义观对后现代哲学“人本主义”的修补——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鲍志坤;;英汉情感语言表达的结构对比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聂焱;;王希杰语言研究的科学精神[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扬;徐学平;;认知语言学与词典释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妮;;从典型理论看词典中文体意义的标注方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翠玲;苏斌;曹巧玲;赵晓波;;共振峰动态特征在话者鉴别中的应用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临颍一高 张艳;新词入文需谨慎,切莫弄“新”而成拙[N];学知报;2010年
2 傅振国;“英语蚂蚁”和“汉语长堤”[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志坤;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朱磊;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孙国俊;语言歧义及其消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李翠英;搭配的动态观及其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春;跨文化视阈中语用含糊的动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姜凌;动态语境的认知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商旭辉;译者的顺应与抉择[D];中南大学;2007年
4 刘楚群;形容词的动态性及其语法形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鑫;“双数量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冯丽;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委婉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廖娟;顺应论与翻译的有意叛逆[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王明;关联理论语境观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9 郭正华;论图式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运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胡湘娇;顺应论视角下的反讽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9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0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