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超量回答论析

发布时间:2018-04-05 08:06

  本文选题:超量回答 切入点:语用功能 出处:《语言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超量回答指答语中说话人在问句要求之外所提供的回答。文章分析了超量回答的语义倾向,并从超量回答是一种超前现象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超量回答在交谈中的形成机制。还分析了超量回答的语用功能,指出超量回答在语用上是为了满足提问者的发问意图所致。
[Abstract]:Excess answer refers to the answer provided by the speaker in the answer in addition to the question reques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mantic tendency of overresponse,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at overresponse is a kind of leading phenomenon, probes into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overdose answer in conversation.It also analyzes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overdose respons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ragmatic purpose of overdose responses is to satisfy the questioner's intention to ask questions.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郑剑平;试论西昌方言的“X打X(/Y)+(L)”格式[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郑晓雷;与“异态”有关的汉语副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6 李健雪;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曾立英;从认知角度谈“小句宾语”[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石锓;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演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孙菊芬;“毕竟”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吴媛媛;“可”字的虚化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2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3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6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2 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范春煜;论言语行为中言语主体对言语形式的制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晓亮;系统功能语法维度下俄语语篇的功能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功平;副词“倒”与“却”的对比语义、语气及相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孙利萍;可能补语在北方官话里的不对称考察[D];河南大学;2003年

7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敏;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余泽超;[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晓飞;现代汉语副词“倒”考察[D];河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2 李宗江;说“完了”[J];汉语学习;2004年05期

3 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4 刘森林;元语用论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张发祥;;英汉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对比[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张一舟;成都话主观量范畴的特殊表达形式[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8 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完了”[J];语文研究;2004年04期

9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年02期

10 陈振宇;朴珉秀;;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J];语言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丹;;语码转换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张晓蓓;;委婉语的实现手段及语用功能[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郑红;;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探析[J];考试周刊;2011年54期

4 戴梦岚;;新闻模糊语言现象及其语用功能分析[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5 何海英;;简析一种言语行为:“饭吃了吗?”[J];文教资料;2011年17期

6 张激波;;汉语歇后语语境顺应下的语用功能分析[J];文教资料;2011年22期

7 陈娇;;幽默言语的语用模糊策略和功能[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8 苏焕莉;;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J];价值工程;2011年25期

9 周维维;;“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虚假语用功能[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林钰婷;;试论汉语模糊名词的语用功能[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亚军;;语用功能词及其词类归属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谌金中;;论招牌语言的结构和语用价值[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韧之;;拓扑学理论框架下英汉语言模态的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徐阳春;;关于“的”字的句法分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赵敏之;;“的”字结构的语义可省略形式[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冉永平;薛媛;;语用信息与学习型外语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丁崇明;陈绂;;现代女性配偶称呼语考察分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周建民;用和谐语言打造和谐广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2 殷治纲;语音语料库的建设和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张永奋;汉意委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朱捷;试论语言模糊的语用功能[D];复旦大学;2010年

8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9 赵英玲;汉语冲突话语语用修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楼;非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登云;称呼语使用的语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3 唐文生;证券分析中的模糊语言[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厉杰;电视方言新闻的语用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任利华;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张瑞鸿;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语言分析[D];湘潭大学;2005年

7 陈丽霞;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蕾;同义反复的认知语用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姚珊珊;语码转换:方法、功能、动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关敬英;中国医患对话中附加疑问句语用功能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13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13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8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