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应、影响——译者主体性与翻译批评
本文选题:选择 切入点:适应 出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摘要】: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活动。因此,翻译批评的对象也不能局限于静态的翻译结果,而应涉及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接受的整个翻译动态过程,涵盖文本内部与外部的诸多要素。传统的文本比较批评虽然能够就语言层面对译作的得失做出详尽、细致的分析和评判,却难免流于片面,无法彰显翻译批评应具有的评介翻译作品、解析翻译现象、引导翻译实践等多重功能。本文指出,作为沟通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经验和认知的桥梁,翻译批评应深入到翻译过程中,对影响翻译产生与接受的诸多文本外因素,尤其是翻译的主体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从而展现翻译批评应具有的历史性、整体性与实践性。
[Abstract]:Translation is not a simple translation, but a complex activity restricted by history, culture, society and other factors.Therefore, the object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should not be confined to static translation results, but should involve the whole dynamic process of translation from translation selection to translation acceptance, covering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ments of the text.Although th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criticism of texts can make detailed and detailed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translated works at the linguistic level, it is inevitable to be one-sided and unable to highlight the criticism of translation works and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phenomenon.To guide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other function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s a bridge of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should go deep in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deal with many external factors, especially the subjectiv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prod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translation.Give the necessary attention to show the historical, holistic and practical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翻译批评研究》(07CYY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文军;刘萍;;中国翻译批评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2 王家新;宋炳辉;高兴;何言宏;;“拿来”的必要与急切——“新世纪文学反思录”之六[J];上海文学;2011年08期
3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4 穆雷,诗怡;翻译主体的“发现”与研究——兼评中国翻译家研究[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5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6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年06期
7 李景端;;文学翻译史的一座里程碑——怀念傅雷[J];中国翻译;2008年04期
8 胡安江;许钧;;译者的隐身——论傅译作品的语体选择[J];中国翻译;2009年02期
9 张全之;;鲁迅的“硬译”:一个现代思想事件[J];粤海风;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婷;;网络时代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付昌玲;从解释学法则看译者身份的转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楼鲜艳;;译者的文化传输者角色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王安原;吉哲民;;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袁晓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廖春兰;;变译与译者主体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刘世芝;;翻译、翻译主体性与翻译伦理[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任东升;;翻译文化研究的新概念[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吕佳擂;任东升;;如何确定翻译家的国别归属[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余锋;;翻译标准的动态特征和原文差异性的保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洁;赛、沙《水浒传》英译本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3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伍争;论陪同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郑清斌;妥协、互动、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志平;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6期
2 姜其煌;;《红楼梦》西文译本一瞥[J];读书;1980年04期
3 胡冬生;;谈京剧《凤还巢》英译本[J];读书;1986年09期
4 林克难;翻译批评不妨换个角度[J];福建外语;1996年02期
5 李亚舒;试论提高科技翻译质量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1988年02期
6 李鄂石;读《冰川物理学》[J];中国科技翻译;1989年02期
7 李湘;品格与人格——有感于郭沫若翻译《生命之科学》[J];中国科技翻译;1989年03期
8 李幼秧 ,赵毅;读《非营利机构的生财之道》[J];中国科技翻译;1992年03期
9 倪士荣;商务英语中某些误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03期
10 文军,邓春,辜涛,蒋宇佳;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对当前旅游翻译的一项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云;;口译研究的新视角——生态口译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11年02期
2 宋学智;;现代翻译研究视阈下的傅译罗曼·罗兰——纪念傅雷先生诞辰100周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3 范纯海;文化差异对翻译中语义的影响[J];理论月刊;2002年07期
4 陆世雄;影响译品质量的几种因素[J];河池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5 刘雪梅;中国早期翻译文学的发展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6 郑亨奎;试论母语干扰对汉语学习的影响[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胡 敏;外向/内向型性格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聂大海,吕蓓蓓;个体心理文化与第二语言习得关系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4期
9 姜星;;小议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1期
10 谭志满;试论土家文化对语言的影响[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木森;;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顾雅蔓;胡爱新;;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听力水平对测试效度影响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晶晶;;朗读方式对停顿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4 林书勤;;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密容;;网络语言试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叶李滨;;从体育专业词汇的普通化趋势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高永欣;;浅谈英国外语教育特点及其借鉴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敬阳;崔效义;王莉;冯祖yN;;三种不同录音器材录制的电话对声纹鉴定的影响[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金阳天;;情绪波动对语声频谱的影响[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郑荣馨;;崭新的世界 科学的足迹——评王希杰《修辞学新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2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王彬;当代流行歌曲的修辞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琴;话剧翻译的语用适应观[D];广西大学;2006年
2 庞茜之;论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3 张建伟;二十世纪价值观念对英汉新词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巩玲玲;《春秋·谷梁传》正文训诂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娴;网络语言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韦t ;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的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7 徐宁;语境对心理词汇意义提取的制约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8 吴燕;论文化多样性对口译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周薇薇;选择与顺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范启华;教育菲化案及其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21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2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