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时空概念隐喻表现形式的异同
本文选题:概念隐喻 切入点:时间 出处:《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3期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时间是空间"这一概念隐喻。以往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英语、汉语使用者对同一概念隐喻的不同映射方式。本文旨在关注"时间是空间"这一概念隐喻本身在英语与汉语中表达形式的异同。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可以发现,英文中广泛存在"时间的流逝是空间中的运动"的隐喻表达,而汉语中还有静态的表现形式"时间的落差是空间的距离";同时汉语中还存在"空间是时间"的概念隐喻。这一点超出了认知语言学家Kǒvecses关于"不同文化中概念隐喻在种类上具有普遍性"的论断。
[Abstract]:There is a conceptual metaphor of "time is space"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Previ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English and Chinese users' different mapping approaches to the same conceptual metaphor.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ime is spa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By comparing English and Chinese, we can find that there is a widespread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in English that "the passage of time is the movement in space".In Chinese, there is a static form, "the difference of time is the distance of space", and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of "space is time" in Chinese.This goes beyond the argu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 K vecses that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different cultures are universal in variety.
【作者单位】: 国际关系学院英文系;
【基金】:国际关系学院基金项目“时间空间化”(编号:2011-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5;H3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苏冰;英汉成语中概念隐喻的思维结构对比[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敏;中美语言中政治概念隐喻对比[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萍;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盈环;中美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李美;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5 杨会丽;英汉社论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试以拟人概念隐喻解读经济话语[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2 陈一睿;;隐喻、概念隐喻与词汇搭配[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3 李英瑞;;英语财经新闻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4 梁丹;;探析言语艺术的奇葩——隐喻及其应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周静敏;;中美政治演讲中旅途隐喻的对比认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6期
6 陈慧;;英汉语中“火”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刘建慧;;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分析汉语颜色词“红”的概念隐喻[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8 龚立民;;浅析汽车广告语篇中的隐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吕婷;;英汉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对比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侯建波;孙静怡;;概念隐喻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以甲流话语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海英;;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有关时间的隐喻翻译[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健坤;;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概念隐语的探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明辉;;隐喻与认知——“义项排列”的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宋纯;李斌;曲维光;陈小荷;;面向自动理解的汉语明喻句的可计算性考察[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基于危机传播语料的概念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7 陈晦;英汉植物词语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李毅;基于语料库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基于概念隐喻视角的诗歌语篇连贯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2 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沈姗姗;论概念隐喻与人的体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伟伟;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5 陈亮;概念隐喻在商务环境中的应用和含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6 温巧枝;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曹月新;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及其意识形态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婧婧;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峥;中英体育新闻标题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杨霞;经济语篇的连贯研究:概念隐喻视角[D];宁波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22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22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