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构式语法视角下的“V归V”格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8 19:20

  本文选题:V归V 切入点:构式 出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V归V"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依据构式语法理论,"V归V"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其构式义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行为主体或他人主观上不希望动作产生相应的结果"。"V归V"格式对"V"的选择条件是进入该格式中的动词必须是前述小句的语义焦点,这种对动词的选择条件加之它特殊的句法位置,使其具有了承接前一小句或对话中先行发话者语义焦点的焦点标记功能和衔接后句或后续说话者话语的话语衔接功能,从而凸显了整体句义的"让步—转折"关系。
[Abstract]:The "V to V" structure is common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 "V to V" is a typical construction."the action does not give rise to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 / the subject of the action or others subjectively do not wish the action to produce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 The choice of "V" form for "V" is that the verb entering the form must be the semantic focus of the clause mentioned above.This choice condition of verb and its special syntactic position make it have the function of the focus mark of the semantic focus of the speaker in the preceding clause or dialogue and the cohesive function of the subsequent sentence or the subsequent speaker's utterance.Thus highlighting the whole sentence meaning of "concession-transition"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基金】:对外汉语教学与东北国际汉语推广基地建设(吉教文合字2007年第490号)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钟雪君;;“V归V”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语言与翻译;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岳方遂;论语气三角和句末点号[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李艳;;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级转移规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婷玉;;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型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八版)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任丽丽;;英语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性扩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6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7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8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李明;论英语习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颖;CBI教学法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雪君;;“V归V”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语言与翻译;2009年01期

2 宛新政;试论现代汉语使动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3 钟华;;“才”重读与非重读时语义、语用功能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徐凤兰;;简论构式语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王海峰;;离合词离析形式AxB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09年01期

6 杨敬舜;;构式语法的词的自主功能反观与二元语义结构[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于红;戴卫平;;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说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8 张丽丽;戴卫平;;Goldberg构式语法的“功”与“过”[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高海莲;;从构式语法看“比N还N”[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贺菊玲;论“一边A,一边B”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任诚刚;;“脖子在医院里”——从一则汉语招牌的英译失误浅析英汉语语用功能的差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亚军;;语用功能词及其词类归属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郑声滔;;从英汉句法差异看并列法翻译英语定语从句[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菊;;法语广告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探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强;赵仑;杨亦鸣;;汉语语境和句法自动加工的电生理学证据[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高波;;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把字结构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徐贲;诚实的政治,清晰的语言[N];南方周末;2009年

4 傅浩;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赵汀阳;乌托邦还是乌托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李岩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第三十三中学;“写”在教学中[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本报驻罗马记者  马赛;意大利大学重视语言规范化[N];光明日报;2006年

8 伍立杨;奇书《重庆客》[N];中国文化报;2003年

9 刘振恺;动物的智慧(上)[N];科技日报;2002年

10 杨怡;新诗语言的“欧化”[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庄会彬;句法—语义错配—汉语伪定语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宋雪松;英语句子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6 张爱朴;英语虚化动词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8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陈曼君;惠安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广;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伟红;英汉句首状语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家隽;现代汉语致使性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厉霁隽;“真”和“真的”论析——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及其语法化过程和机制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黎;现代汉语名词性谓语句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6 崔莉佳;语气词“哈”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华;论介词短语作句首状语[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华;英汉句法结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9 丰蓉;构式语法视角下“起来”中动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尤翠云;名词谓语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23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23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7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