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双语教师培养模式
本文选题:双语教师 + 培养 ; 参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摘要】: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瓶颈是双语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欠佳。文章论证了加强双语教师培养的必要性,阐述了双语教师的培养目标,并根据不同层次双语教育发展的需要,设计了七种双语教师培养模式。
[Abstract]:Bilingu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modes of minorit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s the shortage of bilingual teachers and the poor quality.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ers, expound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bilingual teachers, and designs seven training models of bilingual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0BMZ017) 国家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少数民族教师教育改革研究”(BMA06005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2;H1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谢培松;;综合培养 分向发展——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2 王建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政策的选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3 唐玉光;新世纪的教师教育:理论、制度、政策——第三届教师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综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4 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5 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教师教育的理念与发展趋势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教苑;;上海师范大学“3+3”教师教育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04期
7 方晓华;;新疆双语教育问题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钟仕伦,谢名春,李树勇,杜伟;“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4期
9 参仁;;东风生万象 性灵绘彩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长春艺术学校(长春幼儿师范学校)采访手记[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饶武;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双利;;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2 李颖;李敏;;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3 武海燕;;教师专业化与职后培训[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7期
4 郑旗;“关键事件”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5 许月云,林芹芳;新时期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期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6 赵金林;张智颖;郑兵;;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1年02期
7 孙阳华;;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师范院校的制约瓶颈及发展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2期
8 陈恒;柴国利;;浅谈教师进修学校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杨建潮;陈跃辉;;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多元化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11期
10 甘开鹏;郑秀娟;;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郝玲玲;孙河川;;教师评价意义的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卜治寒;;动漫教育服务动漫产业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何菊莲;;人格化管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郭芬;;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郭芬;;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春瀛;高校教师专业化成熟度测评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唐松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旭卿;信息技术中介的教育实习环境创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锦绒;辽宁省县级职教中心专任教师校本培训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艳君;初中教师间竞争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夏伟;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学历培训的研究与对策[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晓虹;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翟继岩;美国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培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迟腾飞;主体间性视阈下非英语专业学生ESL自主学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桐;关于初三班主任职业压力的调查分析及改善对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慧;大连市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明颖;美国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广华;康德的范畴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郦妍;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能力构成与师资培养[J];安徽教育;2003年10期
3 傅维利,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4 丁邦平;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5 吴志功,陈英霞,王显芳;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教师资格证书方案设计[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6 张学民,申继亮;国外教师职业发展及其促进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7 朱旭东;如何理解教师教育大学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8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9 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刘玉;[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秋贤;“冲破坚冰”——三位浸入式教师成长的故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秀梅;建构主义与中学数学教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启柱;建构观与中学数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卓秀坚;渗透性德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肖婕;21世纪教师形象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赵福冇;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若干因素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6 于晓波;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环境的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杨晓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杨素萍;论课堂交往[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张宏涛;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D];河南大学;2001年
10 罗欢;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宏兵;;基于双语型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师队伍建设[J];北方经贸;2007年12期
2 齐茜;刘艳艳;;国外双语教学的探讨及对我国教学实践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0年35期
3 孙钰华;;双语教育中教师的文化传承现状与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6期
4 陈晓幸;;谈小学双语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中学英语之友(初二版);2009年04期
5 李儒忠;;论双语教育的模式[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王洪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模式及其特征[J];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04期
7 高冬玲;;提高双语教师综合能力面面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8 张艳;;浅议双语教学在中国普通高校的实施[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李睿;;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林莉;;伊犁州中小学“双语”教育师资问题及对策[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颖;;日中机器翻译中汉语副词的数据处理[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树西;白硕;姜吉发;;模式合一的“减首去尾”算法[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孝宽;曹静;赵晓华;;交通工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4 陈雪英;;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乌兰巴图;;树立语言教育目标 搭建双语提升平台——博州多元文化课程与双语教学模式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郑洵;;对双语教学的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7 廖艳霞;;打造双主体双向建构模式——论互动式教学在大学写作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及操作要点[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8 何家宁;李茜;;辞书评论的宏观理论模式[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9 李宇明;;关于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思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崔延虎;;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的教育人类学审视[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派记者苏军亚;双语教育抓“小”不能漏“大”[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孙利华;双语教育“试水”有喜有忧[N];洛阳日报;2008年
3 马戎 北京大学;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调整西部地区双语教育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马戎;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下)[N];中国民族报;2011年
5 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马戎;双语教育:加快民族发展的重要手段[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杨亚东;贵州双语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N];贵州民族报;2010年
7 特约记者 林建兴;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双语教育[N];喀什日报(汉);2008年
8 杨亚东 张付华;省民语办到威宁自治县调研双语教育工作[N];贵州民族报;2011年
9 王秀旭;对我省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N];贵州民族报;2009年
10 通讯员 李治军;疏勒 多措并举提高双语教育水平[N];喀什日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池东恩;朝汉双语教育与语言使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龙琪;理科双语教学的实践现状与理论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陈之权;新加坡教育分流下华文课程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及改革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宝乐日;土族、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领域使用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郑秋贤;“冲破坚冰”——三位浸入式教师成长的故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董霄云;探析文化视界下的我国双语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娜;我国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2 李玲;美国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陈峥嵘;双语教育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D];东南大学;2004年
4 祁伟;和田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明霞;新疆学前双语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6 袁锦;美国中小学双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7 莫银丽;模糊学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5年
8 冯雅姝;以图式理论分析企业精神传播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郑凌;汉英双语教育管理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邱静静;壮汉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44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4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