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从语法史角度看“一元动词带宾句”现象

发布时间:2018-04-13 18:30

  本文选题:述补结构 + 非作格 ; 参考:《外语学刊》2012年02期


【摘要】:"一元动词带宾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句式,从历史来源看,其中的非宾格动词或直接由及物动词的用法引申而来,或来源于述补结构上字的脱落,后来非宾格动词类推扩展到非作格动词。这类句子的NP1是话题,和其后的述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领属句或隐现句的区分不过是小句话题选择的结果。
[Abstract]:"One-element verb with object" is a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 in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historical source, the non-object verb is derived directly from the use of transitive verb, or comes from the exfoliation of the word on the sentence complement structure.Later, the analogies of non-object verbs were extended to non-ergative verbs.The NP1 of this kind of sentence is a topic, which has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the following topic, bu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leading sentence and the hidden sentence is only the result of the topic selection of the clause.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史语料库建设与研究”(10&ZD1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赵彦春;作格动词与存现结构症结[J];外语学刊;2002年02期

2 董成如;杨才元;;构式对词项压制的探索[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3 高波;石敏;;构式语法家族概览[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4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5 刘探宙;;一元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6 俞理明;吕建军;;“王冕死了父亲”句的历史考察[J];中国语文;2011年01期

7 沈家煊;;“计量得失”和“计较得失”——再论“王冕死了父亲”的句式意义和生成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8 帅志嵩;;“王冕死了父亲”的衍生过程和机制[J];语言科学;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宋阳;;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英文写作中There-be结构习得的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方云云;;近代汉语“脖子语义场”主导词的历时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孙慧;;浅析汉语“被”字式的演进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潘志刚;;论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雪;《世说新语》主谓句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杨素英;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储泽祥,刘精盛,,龙国富,田辉,叶桂郴,郑贤章;汉语存在句的历时性考察[J];古汉语研究;1997年04期

4 张伯江;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类型[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5 徐盛恒;;主持人话语[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6 范晓;;“施事宾语”句[J];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01期

7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8 胡建华;;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格标效应与语言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9 徐盛桓;;相邻关系视角下的双及物句再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10 沈家煊;;三个世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占龙;;动后复合趋向动词的动性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杨云;昆明话中一种独特的述补结构[J];学术探索;2003年S1期

3 宋慧曼,张和友;《金瓶梅》中述补带宾句式考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王野萍;(S)—V得-O-C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5 陈辉霞;李伟丽;;小议广东兴宁客家话的述补结构[J];语文学刊;2006年S2期

6 张红萍;;汉语述补结构及其翻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7 王仕平;;《初刻拍案惊奇》带助词的述补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赵清永;;外国留学生阅读鲁迅小说应注意的几个语法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S2期

9 史金生;邝艳;;“他的老师当得好”句式的形成机制[J];汉语学习;2010年05期

10 刘子瑜;;处置式带补语的历时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永强;;“张三追得李四直喘气”及其相关句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PI勇;;谈唐诗之吟诵丨以台湾诗社之吟调为例[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3 吕晓玲;;南安话的“遘”字补语[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廖华卿;王金泉;;党政信息的语言艺术[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5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6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长丽;;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不对称的原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吴土艮;;“花儿”的语言魅力[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长江;推介药品最佳法——FAB句式[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顾一琼;青年一代 何以爆发“群体式寂寞”[N];文汇报;2009年

3 张仲景医学院 沙涛邋沙恒玉 刘维庆;《黄帝内经》的九种凝固句式[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行人;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文风问题[N];绍兴日报;2007年

5 孙凤忠;“×改”为何屡屡不成功[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6 胡德桂;标题技巧举隅[N];中华新闻报;2004年

7 池莉;沉下去浮上来[N];人民日报;2004年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曹阳;语言如何表现灿烂的思想[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白丁;电影就是一根雪糕[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汪秋萍 陈阳洋;让生活不再承受之“被”[N];新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于善志;中国学生英语句式发展风格研究——从显性标注到可选标注[D];河南大学;2004年

3 黎意;汉藏语述补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7 卢惠惠;古代白话小说句式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建伟;英汉语中非宾格现象之认知构式角度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9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尧;动结式的语用解释及其进入相关句式的原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启素;《齐民要术》述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宏;语际迁移对中国学习者英语句式学习和使用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3年

4 胡袁园;“有”字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叶林;邵阳方言双宾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沈俏璐;舟山方言句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赵丽红;由“V给”引起的兼语式及相关句式的句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殷润林;自贡方言语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彦杰;“宁可”句式的语义选择原则及其语篇否定功能[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10 吕建军;“NPL+V+着+NP”句式的语义辨析及生成机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45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45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6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