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动结式重动句构造的制约机制及相关问题

发布时间:2018-04-13 20:27

  本文选题:动结式重动句 + 制约机制 ; 参考:《汉语学报》2012年01期


【摘要】:动结式重动句由述语构件和补语构件构成。述语构件和补语构件之间有一个句法界限"V_重","述语构件+V_重+补语构件"框架是动结式重动句两个构件的组构框架;动结式重动句构造的制约机制有:句法强制性、界限原则、V_重主论元的语义阻断、论元指称异同制约、补语构件或V_2显著度大小的制约。动结式重动句有很多派生形式,"NP_1+V_重V_2+NP_2"可表达三种意义,这是由于构造过程不同造成的;动结式重动句的语用结构框架是"话题—述题"结构,语义结构特征可概括为某一事件通过动作导致了某种结果范畴,句法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结构。
[Abstract]:Verb-resultant repetition sentence is composed of declarative component and complement component.There is a syntactic boundary between predicate component and complement component "V _ heavy", the frame of "predicate component V _ duplicate component" is the fabric frame of two components of verb-resultant verb-verb sentence, and the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verb-resultant verb-verb sentence construction is syntactic compulsion.The limit principle is the restriction of semantic blocking of V _ emphasis argument, the restrict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rgument reference, and the restric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omplement component or VM _ 2.There are many derivative forms of verb-resultant verbatim sentence, "NP_1 V_ heavy VS2 NP_2" can express three meanings, which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frame of pragmatic structure of verb-resultant verbatim sentence is "topic-topic" structure.The semantic structure features can be summed up as that an event leads to a certain result category through action, and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frame is a "subject predicate" structure.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
【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BA01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唐翠菊;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1期

3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4 刘雪芹;重动句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施春宏;;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6 钟小勇;;可插入成分与重动句信息结构分析[J];语言科学;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宛新政;试析“主事居后‘得’字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2 朱德琳;“更”移入带“得”动补结构的语法条件[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赵新;试论重动句的功能[J];语言研究;2002年01期

4 李晋霞;“V来V去”格式及其语法化[J];语言研究;2002年02期

5 曾传禄;重动句动词的语法特征[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肖奚强,张静;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综述[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周红;;致使表达的现实性与虚拟性及其功能特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9 郭锡良;音韵问题答梅祖麟[J];古汉语研究;2003年03期

10 田范芬;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缪俊;现代汉语句嵌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华;现代汉语小句宾语句整合特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6 谢奇勇;湘南永州土话音韵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德琳;程度副词“更”句法灵活性之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谢慧萍;现代汉语动词表层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3 陶瑞仁;现代汉语“得”字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4 沈月明;N1+V得+N2+VP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然;文艺语体喻居补位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李晓华;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式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7 刘燕君;“使”字句与“把”字句的动力意象图式比较[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黄均凤;“小心X”祈使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卢伟;重动句使用的不平衡性和语用规律[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成章;“使”字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伯江;;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J];中国语文;2002年06期

2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J];当代语言学;1997年03期

4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5 吕映;汉语重动句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石毓智;如何看待语法规则的“例外”——从“吃饱饭”、“喝醉酒”现象谈起[J];汉语学习;2000年06期

7 施春宏;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8 李小荣;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J];汉语学习;1994年05期

9 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10 唐翠菊;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斌;;“NP_1+A+VP+NP_2”中“A”的前置条件考察[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刘清平;;连词“或”与“或者”的使用差异及其制约机制[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3 孟守介;试论汉语词汇的仿造及其制约机制——从“法盲”、“科盲”一类词的产生说起[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4 林艳华,曹赛先;试析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制约机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吴泽顺;论音转的制约机制[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6 魏锦虹;由“妻子”称谓形式的繁丰看“一实多名”的语境根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04期

7 李振中;名词性短语作定语时“的”隐现的制约机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黄奕;蒋跃;白永权;;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制约机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9 李月平;;单元教学制约机制[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年06期

10 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樊长荣;汉英有定性制约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文燕;建立在语义基础上的汉语语篇基本衔接手段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2 裴晓燕;动结式重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明芳;现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构式制约机制[D];暨南大学;2009年

4 马恕凤;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的制约机制考察[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志连;《儿女英雄传》介词框架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美霞;现代汉语双音节缩合词语语素选择的制约机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7 朱玲玲;从翻译过程看译者主体性[D];湖南大学;2007年

8 陈晨;外交话语中的语用模糊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曹赛先;翻译对文化的迁移作用[D];湖南大学;2001年

10 唐凤燕;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46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46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f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