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语法转喻研究述评
本文选题:语法转喻 + 概念转喻 ; 参考:《外语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近年来,语法转喻逐渐成为概念转喻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国外语法转喻理论研究的主要人物及其观点,并对语法转喻的微观研究领域作了总结归类,以期对语法转喻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grammatical metonym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hotspot in the research of conceptual metonymy.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comments on the main characters of grammatical metonymy and foreign theory viewpoint, and microcosmic research field of grammatical metonymy is summarized and classified, in order to development of Metonymy in dynamic and cutting-edge research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校级重点科研项目“语法转喻与汉语动结式的研究”(编号:2010-XZZD06)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桂玲;杨忠;;类型学框架下的语法转喻和语法隐喻研究——《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述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赵霞;;语义框架:概念转喻映现的认知基础[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连贯——认知与语篇的界面研究[J];外国语文;2010年02期
4 吴淑琼;文旭;;《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评介[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5 路卿;李忠艳;;转喻指称及回指语研究综述[J];大家;2010年15期
6 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7 唐韧;;基于概念转喻的意义构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施叶丽;;概念隐喻和/或概念转喻在英汉N+N复合中的作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陈伟;;浅析概念转喻的认知功能与压制[J];消费导刊;2010年04期
10 蔡阁;;名词动词化认知因素剖析[J];语文学刊;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李天贤;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娜;意义构建中的概念转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楠楠;等级幽默中的概念转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任旭;网络语言中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4 徐笑音;汉语网络新词生成的认知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娜;绰号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黄晓永;概念转喻视角下的名动互转英汉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蒋意;英汉词类转换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夏Pr;AMF框架下移就生成机制探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严婷;英汉习语隐转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10 裴良美;名词性词语的概念转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51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5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