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新生代拟亲属称谓词解析

发布时间:2018-04-17 15:08

  本文选题:拟亲属称谓 + 传播特征 ; 参考:《青年记者》2014年13期


【摘要】:正新生代拟亲属称谓词是信息时代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本文探讨的新生代拟亲属称谓词以2010年"犀利哥"的出现为分界线,特指信息时代网民和新旧媒体借用拟亲属称谓词对某些具备鲜明特征、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人或物(如美军F-16战机被某些媒体称为"吸力哥")所作的称呼,主要有"哥"、"姐"、"妹"、"叔"、"爷"等。新生代拟亲属称谓词的传播特征(一)传播范围逐渐大众化信息时代之前,拟亲属称谓词主要是人们在交际场合中作为"面称"使用,以增进彼此感情,满足汉语言交际中礼貌原则及社交称呼的需要。然而,新生代拟亲属称谓词是网民和新旧媒体用于
[Abstract]:The pseudo kinship appellations of the new generation is a spe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The new generation of pseudo kinship appellation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ake the appearance of "Brother Sharp" in 2010 as the dividing line, especially means that the netizens and the new and old media borrow the pseudo kinship appell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ith som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People or things that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for example, American F-16 fighter planes are called "suction" by some media) are mainly called "elder brother", "sister", "sister", "uncle", "master" and so on.Th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seudo kinship appellations (1) before the spreading scope was gradually popularized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pseudo kinship appellations were mainly used as "face names" in social situations to enhance mutual feelings.To meet the need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social address in Chinese language communication.However, the new generation of pseudo kinship terms are used by netizens and old and new media.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分类号】:H1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云,彭光芒;综合性中文门户网站女性频道与青年女性发展——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闫东艳;;网络编辑把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之友;2009年11期

3 宋双峰;;英国媒介批评思想概述[J];今传媒;2006年05期

4 卜景天;王睿;;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传媒;2012年04期

5 吕玉辉;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因素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曾建辉;罗金成;;女性第三者形象的媒体建构[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肖静;;新媒介环境中人的异化[J];当代传播;2007年05期

8 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的流派[J];当代传播;2012年01期

9 陈岳芬;李立;;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实践——以《人民日报》对“热比娅”“、世维会”的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11年08期

10 王伟;;新闻·历史·影像——解释学视阈下的文本意义[J];电影文学;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殿元;;传媒内容的嬗变:作为影响机制的广告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单晓红;;城市女性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以昆明市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瑜;后现代语境下的传媒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明伟;媒介形态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6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8 赵士林;论中国媒体的危机报道[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健康;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李明德;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东阳;广告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蕾;传播学范式批判与重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韦娜;我国新闻周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毕琳;媒介塑造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形象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6 张威;意义解读的错位与断裂—山寨文化的“生产—消费”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卢颖生;改革开放30年报纸广告中的消费观念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8 孙姣姣;新媒体环境下政府风险沟通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吕程;浅析中国大陆媒体中的“剩女”形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丹;花木兰的跨媒介传播现象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珍洁;;汉语社交称谓语与汉语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3期

2 董银秀;靳琰;曹进;;中美拟亲属称谓比较研究(英文)[J];语文学刊;2006年07期

3 董银秀;靳琰;曹进;;拟亲属称谓在汉语社交称呼行为中的运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游辉彩;;汉语与泰语拟亲属称谓的使用特征及文化内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茆东莲;;从文化角度论汉语亲属称谓的使用及其翻译[J];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匡腊英;;当前汉语通称缺位现象探微[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刘春丽;;“阿姨”在现代社会应用状况考察[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董兵;;从人际功能看汉英称谓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廖广莉;;传媒中戏谑拟亲属称谓词的语用分析[J];编辑之友;2011年07期

10 齐晓峰;;朝鲜族“兄弟姐妹”称谓与汉族称谓的对比[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兴勤;网络汉语拟亲属称谓构式的PEB模型分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郑敬兰;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郑尔宁;现代汉语称谓名词义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韩夏;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朴海莹;巴金《家》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何洪霞;留学生社交称谓语运用调查研究与教学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7 羿,

本文编号:1764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64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8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