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后有为——星巴克特殊语言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因素探析
本文选题:语用学 + 言后行为 ; 参考:《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5期
【摘要】:星巴克特殊的咖啡规格用语给消费者的交际过程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饱受质疑。本文整合了该用语的发展过程,从语用角度借助"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锚定"等跨学科理论揭示了该语言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动因;并通过分析其进入中国市场的翻译策略,认为要透彻认识星巴克特殊语言现象的关键是了解其实施的"言后行为",牺牲言语交际的便捷及对翻译方法的取舍均以实现其经济范畴的目标为准则。
[Abstract]:Starbucks' particular coffee specification has been questioned for its inconvenience to consumers'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erm and reveals the economic motivation behind the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with the help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ories such as "situational memory", "semantic memory" and "anchoring".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translation strategy into the Chinese market, The key to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Starbucks'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is to understand its "post-verbal behavior", sacrifice the convenience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to achieve its economic goals.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的多维思考”(项目编号:08BYY008) 浙江省语言文字科研项目“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思考”(项目编号:ZY2011C58)成果之一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戈玲;言后行为和交际效果[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冰研;言后行为探析:语词与世界的界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王江汉;认知语境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凌来芳;面子保全论与《红楼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李奕华;略论模糊性语言的交际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仇莉;论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娅琳;会话含义与听力理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田岩,赵艳红;语用预设(英文)[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审美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林祈;;话轮分析——推销员与潜在顾客的交流对销售结果的影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马文;汉语会话中的照应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菊;关联理论与交际[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蕾;模糊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3 郑国龙;[D];苏州大学;2001年
4 温金海;论H.P.Grice的“会话含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刘珍;英语科技文章中模糊限制语的中介语视角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傅梦媛;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甘琼;从《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看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汪文格;矛盾修辞中的对立与统一及其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1年
9 刘刚;礼貌原则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湖南大学;2001年
10 黄艺;英文商务信函写作中You-Attitude的语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道英,辜向东;论言后行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韩戈玲;言后行为和交际效果[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3期
3 钱冠连;哲学轨道上的语言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4 陈新仁;试论语用解释的全释条件[J];现代外语;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阳;冯柱;;俄汉词层面的语用信息对比[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王琳;;基于会话含义理论的汽车警示语分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宋玲;;请客吃饭中得体语言的语用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3期
4 张婷婷;;言语幽默的语用功能阐释[J];才智;2011年18期
5 杨夏;;话剧《茶馆》的会话含义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6 周亚云;;政治话语中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7 彭志斌;;国内双关研究述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03期
8 李志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与奈达的翻译思想[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杨晓;;“言外之意”的理解[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10 李琪;;浅析象似性原则的语用意义[J];职业技术;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瞿麦生;;论语用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3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刘根辉;李德华;尉迟治平;;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敏;;认知语言心理学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雍和明;;现代语言学对双语词典编纂的启示[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陆少兵;;法庭语境中预设的心理认知[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胡佩迦;;“差不多”和“差点儿”的认知考察[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名方;;修辞学科学化的积极追求——兼评王希杰修辞思想[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文枫;打开语言的窗口[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庞可慧;“期待”不“期待”,,观众说了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贾玉成;译学语境研究的新期待[N];文艺报;2006年
5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顾曰国;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本报通讯员 邓虹、程秀丽 本报记者 郭扶庚;语言学研究跨越式发展令人瞩目[N];光明日报;2002年
9 王德春;世界上最大的一套语言学百科全书中国落地[N];文汇报;2008年
10 刘凤侠;交际法教学特征探析[N];吉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5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8 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10 陈敏;宋人笔记与汉语词汇学[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怡;“说谎”的语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冯芸;话语幽默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策略[D];重庆大学;2007年
4 李欣;英汉言语幽默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干静枫;[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6 曾玉洁;价格标示与价格词语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潘爱华;语用学与现代戏剧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8 万成兵;冗余的人际交流和语用观[D];四川大学;2005年
9 孙靓;《吕氏春秋》中的语用思想[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吴婵;对南宁市民语码转换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91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9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