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域下的语言测试主体间对话性探究

发布时间:2018-04-25 06:14

  本文选题:语言测试 + 对话性 ; 参考:《俄罗斯文艺》2014年01期


【摘要】:语言的社会性在语言测试中逐步得到认可和重视,语言测试也经历了从独白到对话的根本转变。本文基于巴赫金对话理论,集中分析了语言测试的主体性和主体间的对话性,指出语言测试的主体是平等的价值主体。文章最后从测试的真实性角度指出了主体间的对话性对提高语言测试致度的积极作用。
[Abstract]:The sociality of language is gradually recognized and valued in language testing, and language testing has undergone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from monologue to dialogue. Based on Bakhtin's dialogue the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ubjectivity of language testing and the dialogue between subjec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ubject of language testing is an equal subject of value.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subjects on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language test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test.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优势学科代码20110101)的科研成果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1BYY11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星映;;巴赫金“主体间性”思想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孙汉军;报纸语言的对话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辛斌;;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王永祥;;巴赫金的关系哲学[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5期

5 张杰;孔燕;;后现代社会的诗性特征:生活的符号化——《白噪音》文本的对话式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5期

6 辛斌;;转述言语与新闻语篇的对话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郭松;;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互文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陈莹莹;;《沐浴在阳光中》:对话与狂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夏薇;;浅析重庆方言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5 苏宁;;多维叙事视角与人生反思——从叙事视角谈王蒙的《杂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6 周述波;;革命时代的女性悖论与多声表达——试论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焦红燕;;浅析库切《伊丽莎白·科斯泰勒:八堂课》的复调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9 颜井春;;罪与救赎——由《卡拉马佐夫兄弟》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经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陈进;;论许辉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文丽;;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话语的形成——对《邓小平文选》第2卷的重新解读[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3 郭华;;从“就近入学”到“初中建设工程”——关于北京市初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敏捷;;中国网络公共领域中社会民众评价活动的“自在”障碍[A];上海青年政治学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俊松;当代美国编史性元小说中的政治介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亚斌;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D];兰州大学;2011年

8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丛琳;生命向着诗性敞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7 李靖;卜立德英译中国散文中的“自我”重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牙运豪;试论许地山小说的话语形态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赵世双;谈当代俄罗斯报刊言语的对话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进;沉重的叙事与意义的探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壮麟;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2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3 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J];文艺研究;2007年08期

4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宗豪;缪肖强;王妮娜;;从考试效度论语言测试[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03期

2 雷难;;谈谈语言测试中的信度与效度[J];考试周刊;2009年32期

3 曾葡初;论语用观的语言测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4 周佳;基于计算机语料库的语言测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22期

5 陈晓扣;李绍山;;谈语言测试的结构效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凌湘春;;语言测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与展望[J];考试周刊;2007年37期

7 班吉庆;;PSC理论的现代构建和前沿探索——读王玲玲《语文教育与语言测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陈颖;;《通过语言测试带动语言教学的改革:反拨效应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9年01期

9 潘不寒;;语言测试公平框架初探[J];考试周刊;2009年23期

10 陈静;;浅谈语言测试的信度与效度[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冰冰;;计算机化调适性语言测试:引领外语测试新方向[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肖劲松;;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反拔效应[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佑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国华;;对PSC测验有效度的验察[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宋欣桥;;初议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基本素质与专业资格——兼析国家级测试员培训班学员问卷调查[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宋欣桥;;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PSC)[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朱丽红;;PSC中“说话”项的题型分析和改进建议[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钱华;;PSC“说话”测试的学理依据与界域定位[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和裕;搭建桥梁“中间商”凸显不可或缺地位[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丹琨;法语联盟在中国[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3 高桂芳;教师普通话测试不达标原因分析[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4 教育部语信司;普通话水平测试在香港开展十年来的简要回顾[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5 刘 浜 李四平;麻城学习推广普通话结硕果[N];中国工商报;2004年

6 晨云;多用大众语言[N];文汇报;2003年

7 王立志;结构、符号与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8 王秀旺;我省法院系统双语试点班民族语言测试工作结束[N];贵州民族报;2009年

9 记者井波、实习生郁萌;维吾尔语水平考试系统进入研发阶段[N];新疆日报(汉);2010年

10 记者 刘昊;下半年汉语水平可考级[N];北京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李曙光;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重新语境化及其在书面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惠芹;教学演讲学[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年

5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张雪;对话体语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文斌;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8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良林;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琦;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邹尚非;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控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冰;完形填空在语言测试中的测量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4 李宏顺;从隐形翻译看译者的主体性[D];武汉大学;2005年

5 董怀芳;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游海霞;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之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7 杨晓波;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翻译主体间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闫蕾;高等汉语水平考试及其阅读测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秦杰;语言测试改革:在中国优化任务语言教学的关键[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白天;译者主体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00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00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2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