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象诗歌的语言学分析
本文选题:罗曼·雅各布森 + 语言学 ; 参考:《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20世纪著名的美籍俄裔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符号学家。作为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纽约语言学小组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他为20世纪人文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语言学和诗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雅各布森诗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和其他各种语言行为的特殊差异,而诗性功能理论是其核心和阐释“文学性”的钥匙。雅各布森对语言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重新评价,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揭示了“诗之为诗”的内在生成机制,同时拓宽了我们对于诗歌和语言的理解。 因此,本论文以雅各布森诗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诗性功能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论述该理论的基础、形成过程及影响,然后围绕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的定义中所蕴涵的诸重要概念展开,阐明“何为无意象诗”和“无意象诗何为”。在此基础上,以台湾诗人白灵和夏宇的两首无意象诗为例,尝试用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进行从语音、语法到语义等诸多语言层而的分析,进一步揭示诗性功能的成因及其在无意象诗歌中的体现,并试图发掘出无意象诗歌的同构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和美学共性。 本论文希望通过对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运用语言学手段对无意象诗歌进行细致的分析,加深我们对于语言与艺术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并重新确立雅各布森诗学思想对于这种认识的重要地位。尤其在近年来文学研究的语境下,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以及诗歌的多样化更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bstract]:Roman Jakobsonian (1896-1982) is a famous Russian-American linguist, literary theorist and semiotics in the 20th century. As one of the founders and leaders of Russian formalism, Prague School and New York linguistic Group, h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Jacobson's poetic theory mainly studies the spec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t of language and other kinds of language behaviors, and the theory of poetic function is the key to its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iness". Jacobson reevaluates language and its constituent factors, and reveals the inner mechanism of "poetry as poetry" at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s, and broad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poetry and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etic function, which is the core part of Jacobson's theory of poetics. Firstly, it discusses the basis, formation process and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Then, by focusing on the important concepts contained in Jacobson's definition of poetic function, the author clarifies "what is a poem without imagery" and "what is a poem without image". On this basis, taking two imageless poems by Taiwanese poets Bai Ling and Xia Yu as exampl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Jacobson's theory of poetic function to analyze many linguistic levels, from phonology, grammar to semantics, etc. This paper further reveals the causes of poetic function and its embodiment in unintentional poetry,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isomorphism and the linguistic and aesthetic generality behind it. This thesis hope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art through the study of Jacobson's poetic fun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imageless poetry by means of linguistics. And re-establish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Jacobson's poetics to this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literar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Jacobson's theory of poetic function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oetry have mor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36;I207.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尚继武;;《聊斋志异》反讽叙事修辞简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3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4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5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刘勃;索绪尔及其现代语言学思想试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8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9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10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8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9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10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1846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4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