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关系与汉语动宾结构的习得顺序
本文选题:动宾结构 + 语义关系 ; 参考:《汉语学习》2014年03期
【摘要】:汉语动宾结构的深层语义关系比较复杂。动宾句和动宾式离合词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外国留学生汉语动宾结构的习得顺序与动宾语义关系具有显著相关性,遵循"受事—处所—工具—施事"的习得顺序,且与其母语背景及所处学习阶段和水平不相关。
[Abstract]:The deep semantic relationship of Chinese verb-object structure is complex.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object sentences and verb-object disjunctive words shows that the acquisition order of Chinese verb-object structure of foreign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verb-object semantic relationship, and follows the acquisition order of "reception-location-instrument-agent". And not related to their mother tongue background and their learning stage and level.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分类号】:H19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临定;;宾语使用情况考察[J];语文研究;1983年02期
2 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年03期
3 孔令达,丁凌云;儿童语言中体词性宾语语义成分的发展和相关问题的讨论[J];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04期
4 周国光;汉语儿童习得述宾结构状况的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明蕾;;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词汇变异[J];安顺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2 徐小兵;;泰兴方言中的几个特色程度副词考察[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牟桂芳;;英汉语动词对比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李京廉;;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字词性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钱明耀;何茹;;浅析英语中的话题现象[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周晓宇;;“再”与“又”的语义特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7 宋亚云;张蓉;;再谈汉语形容词的鉴别标准[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周有斌;浅谈形补谓语句[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杜道流;原子主义、原型论与汉语语法研究[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赵家新;“得”字句后段的语义[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玉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浅析香港人普通话中的词汇偏误问题[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10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周萍;“动宾动词+宾语”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云付静;同义副词A式与AA式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年03期
2 周国光 ,孔令达 ,李向农;儿童语言中的被动句[J];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艳普;;浅析动宾结构的特点[J];中外企业家;2009年08期
2 周蓉;;“上/下”带宾语的不对称性考察及其认知分析[J];语文学刊;2009年23期
3 薛儒章;关于“瓮牖”“绳枢”的结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4 高信;;古汉语动宾结构的特点及用法[J];语文教学通讯;1988年Z1期
5 王学作;;动宾结构离合动词浅析[J];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03期
6 任敏;;受事动宾结构的认知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4期
7 姚红;“吃食堂”类动宾结构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5年21期
8 颜红菊;;动宾结构词汇化的独立性解释[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罗红昌;;动宾结构中单双音节选择的弹性[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10 周克庸;;《孙膑兵法·威王问》“必攻不守”解[J];台州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晋霞;;面向计算机的“V_双+N_双”结构类型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曹娟;;汉语动宾结构无标记转指名词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祁艳;;“自V”结构中“自”的浅谈[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蒋鸿标;;“面向”一词在文题中的正确用法[A];科技期刊办刊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姜岚;;辞书的标音规范与《正词法》[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韫佳;初敏;贺琳;;汉语语义重音分布的初步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9 钱小飞;陈小荷;;含“的”字偏正结构的最长名词短语的自动识别[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安红;;对“辅重”韵律声学表现的探讨[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邵敬敏;“进口汽车”的歧解[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2 胡宗哲;还“油藏”的“藏”正确读音[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林小明;标示式语言的误区[N];海南日报;2000年
4 王学忠;“锱铢必较”能接宾语吗?[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5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祭日”跟“忌日”有什么不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淑美;动宾结构汉英机器翻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吴纪梅;汉语常用单音动词带宾情况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魏红;面向汉语习得的常用动词带宾情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卫华;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动宾语义搭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小红;上海手语动词及类标记结构方向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顾鸣镝;汉语构式承继关系及其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瑞朋;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跨标点句句法关系约束条件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彤;普通话早期儿童动宾结构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储婷;《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动宾结构名词释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阿珠(Syeda Arzo Riaz);汉语英语动宾结构的对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萍;“动宾动词+宾语”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么贵彩;现代汉语动宾加宾[(V+O1)+O2]结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季菲菲;动宾、趋向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燕丽;动宾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8 许萌;汉英单音节手驱动词动宾搭配对比考察[D];宁波大学;2012年
9 张莉莉;现代汉语V_1+V_2动宾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靳可欣;韩国学生的汉语动宾结构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54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54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