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基于构式语法的现代汉语动趋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7 02:23

  本文选题:动趋式 + 构式语法 ; 参考:《求索》2012年07期


【摘要】: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以整合思路研究现代汉语动趋式。首先,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论证了现代汉语动趋式的构式性。其次,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统一描写和解释了动趋式的构式多义性及不同构式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动趋式的中心意义是"空间趋向",表示人或物在物理空间的位置变化。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把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将事物的状态、时间等的抽象变化类同于具体实物的空间位移变化,由"空间趋向"衍生出完成义和时体义。动趋式的不同构式意义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符合原型效应。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otility of modern Chinese by integrating idea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motility in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aspects of form and meaning. Secondly,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paper gives a unified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olysemy of motility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onstructional meanings. We think that the central meaning of motility in modern Chinese is "spatial tendency", which means the change of position of human or object in physical space. Under the mechanism of metaphor,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is projected onto the concept of non-space, and the abstract changes of state and time of things are similar to the changes of spatial displacement of concrete objects, and the complete meaning and the temporal meaning are derived from the "spatial tendency". There is a family similarity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eanings of the motility pattern, which accords with the prototype effect.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ZH001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1SA018 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1B014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苗;论隐喻的本质及其双层意义构建机制[J];求索;2004年02期

2 高宁;;构式语法理论下“V格式”构式义及其关系探析[J];求索;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宣恒大;;现代汉语“名词+名词”歧义格式及其理解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周薇;朱乐红;罗炜;;汉语语序的“顺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周伊;;量词“条”与“根”的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姜海艳;;事物,行为,性质三大词类范畴的同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赵斌;吴志云;;量词“张”对名词选择的范畴化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8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李劲荣;从认知图式看两种表领属关系的主谓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李先银;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朱志平;;二语教学之间的理论互动[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5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付瑶;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歇后语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李占炳;并列标志的类型学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彦凤;;“什么”的否定对象考察[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寿永明;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李苗;隐喻认知中的概念溶合与语义转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9期

4 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2000年04期

5 邵敬敏 ,赵秀凤;“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董娜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浅析关联理论与构式[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李勇忠;祈使句语法构式的转喻阐释[J];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4 张磊;张瑞虹;;构式语法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可能性[J];考试周刊;2007年38期

5 王海峰;;离合词离析形式AxB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09年01期

6 闫洪勇;施晓伟;;基于语料库的构式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7 于红;戴卫平;;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说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8 蒋世强;;构式语法的符号学诠释[J];语文学刊;2010年21期

9 张洁;;用构式语法分析汉语的存现句和容纳句[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10 余兰;;构式语法及在其框架下的语言习得[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云靖;;“NP+的+VP”结构的构式语法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董方峰;;认知范畴理论关照下多义词意义关系的研究——以汉语的“爬”字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黄蓓;;原型释义与经典释义的互补性[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万兵;赵燕;;PSC评分体系的原型理论阐释[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崔江宁;;儿童范畴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的研究——三岁儿童的个案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刘小川;;动趋结构对现代汉语位移句句型生成的制约[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魏兆惠;周秦两汉连动式的发展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孟凯;现代汉语“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林素娥;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海燕;述宾结构的构式意义及其对相关句法现象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年

2 丰蓉;构式语法视角下“起来”中动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沈冲;从汉语儿童语言习得角度浅谈构式语法[D];辽宁大学;2011年

4 黄巾格;“被+X”构式的构式语法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李向春;动趋式“V+开去”的句法语义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王娟娟;现代汉语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黄学强;构式语法下英汉被动构式功能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8 朱峡;英汉给予概念与给予句的生成与扩展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素珍;汉语动结构式的认知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陆燕萍;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动结式习得偏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54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54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2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