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对隐喻的探索——从亚里士多德到韩礼德

发布时间:2018-05-09 11:43

  本文选题:修辞隐喻 + 认知隐喻 ; 参考:《语文建设》2012年14期


【摘要】:本文从亚里斯多德到莱考夫、约翰逊以及韩礼德,进行跨时空的梳理与分析,旨在阐释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的理论特征,探求彼此间关系以及异同。
[Abstract]:In this paper , from Aristotle to Lekauf , Johnson and Han Dynasty , the analysis of cross - temporal space - time is carried out to illustrate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hetorical metaphor , cognitive metaphor and grammatical metaphor ,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m .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建伟;;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刘艳春;;标题中的隐喻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林茜;;英汉情感隐喻的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岳娟;;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5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6 姬广礼;蒋显文;;隐喻与明喻新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刘冲;葛艳辉;宋金花;;隐喻理论同商务英语词汇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3期

8 刘黎岗;;隐喻与词汇习得[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8期

9 周敏;;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J];成功(教育);2011年05期

10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2 张激波;;隐喻认知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解释[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明宏;基于与汉语介词短语“在……上”之比较的英语介词on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吕红周;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刘甲学;超媒体信息空间智能导航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曹锦丹;多视角信息组织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薛慧;概念隐喻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娟;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付瑶;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歇后语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爱美;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的英语经济语篇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慧琳;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岳娟;用关联理论阐述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1年

10 赵熹妮;概念隐喻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王斌;交织与隐喻的比较研究[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3 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5 周榕!400715重庆北碚;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6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7 聂亚宁;Beyond的中心——边缘意象图式和空间概念隐喻意义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8 黄华;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6期

9 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6期

10 苏晓军,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飞;刘海华;;隐喻理论探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1期

2 方伟琴;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冯瑞;;从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的结合解读流行语“被××”结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4 王梦;;浅析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郭强;;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关系再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秦德娟;;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俞建梁;;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又一奇葩——《认知隐喻学》评介[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8 陈宇;;修辞隐喻与语法隐喻[J];天府新论;2007年S2期

9 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杨成虎;语法隐喻与语法化理论对比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毛帅梅;;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魏在江;;英汉情态隐喻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魏在江;;英汉语篇隐喻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彭宣维;;及物性结构式及概念语义隐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衷娌;;论《闺房记乐》译文的语气隐喻现象化解中英言语交际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曾贤模;;歇后语的认知语言学初探[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毛凡宇;语法隐喻的认知与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高明强;新闻报导中语法隐喻的系统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李力;语篇类型的及物性制约[D];厦门大学;2003年

4 苏畅;汉语名词性隐喻的计算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孙瑶;系统功能语法与俄语语篇连贯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俐梅;英汉抒情诗中语法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小磊;英汉演讲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霞;关于马丁的语篇语法隐喻分类的再思考[D];延边大学;2003年

4 束慧娟;诗歌翻译的语法隐喻视角[D];苏州大学;2004年

5 赵同生;语法隐喻——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隐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汤丽娜;英汉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7 徐隽;合同语言中的语法隐喻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贾军;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9 薛仁喜;转义与外语教学和学习[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傅瑜;名动转用的语法隐喻本质[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65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65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4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