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者智力优势的影响因素
本文选题:双语教育 + 智力 ; 参考:《外语教学》2014年05期
【摘要】:本文以双语者优势的显现为切入点,以二语水平、年龄、性别、教学模式和读写能力等因素为主线,梳理了这些因素对双语者智力优势的影响,并得出了如下基本结论:1)低水平的二语习得者,其二语习得经历将会妨碍智力优势的显现;而对于高水平的二语习得者,二语习得经历可以促进智力优势的提升。2)幼年双语者习得二语的时间超过半年,其智力优势就可显现出来;青少年双语者的智力优势显现时间较长,可能需要5年;老年双语者的智力优势主要体现在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病上。3)有关双语者智力优势的性别差异虽然存在争议,但女性很可能是双语者智力优势显现中值得密切关注的敏感群体。4)二语使用程度越高的教学模式,对双语者智力提升的作用越明显。5)同时具备母语与二语读写能力的双语者与只具备二语或母语读写能力的双语者相比,其智力优势更明显。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anifestation of bilinguals' advantages and the main factors such as second language level, age, sex, teaching model and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bilinguals' intellectual advantage. The following basic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for low level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he experien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ill hinder the manifestation of intellectual advantage, while for high level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xperience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intelligence advantage. 2) when the young bilinguals acquire second language for more than half a year, their intelligence advantages can be displayed, while the young bilinguals' intellectual advantages appear for a long time, which may take 5 years. The intelligence advantage of the elderly bilingual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delaying the onset of Alzheimer's disease. (3) although there is controversy about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the intelligence advantage of the bilinguals, But it is very likely that women are the more sensitive group. 4) that bilinguals show their intellectual advantage, and the higher the use of L2 is, (5) the bilinguals with both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have more obvious intellectual advantages than bilinguals who only have the ability of second language or mother tongue reading and writing.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语磨蚀的回归性分析”(项目编号:10BYY027)的部分成果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0101)的资助
【分类号】: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惠洁;;智力因素对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施珊珊;倪传斌;;基于荟萃分析的语言认知性别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3 邢强;不同社区文化与双语教学模式影响下藏族儿童的智力状况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卢丹怀;;双语能力与智力的关系[J];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06期
5 邢强,万明钢;藏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文化生态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6 邢强;影响藏族双语儿童学习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7 余强;双语教育条件下男女儿童的智力发展比较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8 万明钢,邢强,李艳红;藏族儿童的双语背景与双语学习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9 余强;双语教育和儿童认知发展关系的百年探索[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张文鹏;张茜;;熟练晚期汉英双语者心理词典语义表征与词汇提取机制研究[J];外语教学;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彦;李艳红;;双语大脑词库表征模式的探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马德森;;大学体育教师的非智力因素结构及对其教学效果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张培;双语教学: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3期
4 安富海;;近十年来东乡族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03期
5 曾建国;傅启龙;陈胜;;心理词汇研究与大学英语泛读课教学[J];甘肃科技;2010年23期
6 张学敏;贺能坤;;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透析——基于西藏A县的调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周玉凤;;语言磨蚀研究新探索——《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研究》评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杨小虎;;语言切换与双语者的人格表现[J];英语研究;2009年03期
9 张永军;翟雪松;;汉英双语者英语思维能力之关联因素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10 蒋小红;;论苗汉双语教学对苗族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广西教育;201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辛宏伟;3-6岁维吾尔族儿童汉语语言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孟小军;断裂与链接[D];西南大学;2006年
3 贺能坤;西藏农牧区教育调适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王洪玉;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达万吉;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质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杨雯琴;双语产出中的语言控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彩虹;中美小学双语教育比较及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旦智多杰;藏汉双语教学两类模式下学生文化认同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马春;双语教学在中学地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嘎藏土买;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甘南藏汉双语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斯达;少数民族聚居区两类双语教学模式的“博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刘婷;当下我国双语教学热的冷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认知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慧;双语教学目标论[D];河南大学;2003年
9 陈荻;上海市市区完中实施生物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庄乾岭;初中数学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爱玲;浅谈外语教学中的智力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2 张惠娟,李恋敬,周晓林;双语语义表征的脑功能成像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3 赵笑梅;智力理论的最近发展与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4 林崇德;;智力的培养及其干预实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任捷,静进;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估测验在儿童临床心理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年05期
6 尤肖南;试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智力与学习才能[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言国权;论外语学习的个人差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2期
8 石运章;刘振前;;外语阅读焦虑与英语成绩及性别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杨超美;英语学习者性别差异的研究与对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李红燕;智力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江丽;;双语语义表征研究探析[J];成功(教育);2008年05期
2 王小潞;江燕;;《双语认知面面观》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4期
3 李利;莫雷;王瑞明;潘敬儿;;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4 单兴缘;张晓晴;;当前中国儿童二语习得的现状——对中国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一个误解[J];林区教学;2007年07期
5 张晓鹏;;双语心理词汇结构表征模式述评[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崔占玲;张积家;;双语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特点及机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陈琪;刘立群;;双语心理词汇研究及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J];林区教学;2009年04期
8 刘道英;;语言迁移与双语教学中学生的差异——以青海省刚察县寄宿学校双语教学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蔡厚德;;不同熟练水平中英双语者的抑制控制加工[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王沛;蔡李平;;汉英双语语义表征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荣宝;;语音知觉同化与双语儿童语音意识发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焦江丽;王勇慧;刘毅;;汉语、单语者的抑制控制差异——来自返回抑制的证据[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勇;吕发金;谢鹏;牟君;;汉英双语者双语脑激活模式fMRI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热比古丽;;维吾尔族双语者的非熟练第三语言的概念表征特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范梦;王瑞明;;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词汇加工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宁;;晚期中英双语者词汇语义组织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卢斯梅;林泳海;;少数民族双语者心理词典的Stroop效应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祁志强;丁国盛;彭聃龄;;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与理解过程中的代码切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瑞明;李利;;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加工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吴少勤;陈熊鹰;;熟练双语者的词汇选择机制:语言特异性还是语言独立性?[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丁崇明;别关上文明与智慧的大门[N];人民日报;2011年
2 ;寻找“水源”[N];通信产业报;2000年
3 周清;学外语可推迟老年痴呆症发作[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弗兰西斯·格林尹蔚 译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经济学应用于语言:方法与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覃绍英;对双语文的认识和思考[N];贵州民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宏俊;汉英隐喻脑机制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丁国盛;中英双语者词汇表征与加工的脑机制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慧莉;中英双语者语码转换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刘文宇;汉英双语者数字、汉语数词加工及语言选择的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杨闰荣;汉—英双语者中英文词汇加工的ERP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姜梅;新疆维吾尔族语言功能区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7 雷蕾;以汉语为母语双语者的双语句法表征和处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燕浩;晚期熟练汉英双语学习者语法特征加工的神经特异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侯友;蒙、汉双语词汇识别的ERP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雯琴;双语产出中的语言控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淞秀;任务转换条件下平衡和非平衡双语者优势效应差异的ERP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2 周婧悦;双语者有不同于单语者的心理表征吗?一项通过实物分类方式探索藏汉双语者心理表征的实证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3 肖丹;晚期维—汉双语者句法的表征[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凤梅;非熟练蒙—英双语者语义表征与切换的ERP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季伟;不熟练汉—英双语者英文词汇产生的时间进程[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正根;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词汇通达的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宋佳;熟练蒙—汉双语者在言语产生中语音启动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8 陈亚楠;汉维双语者维吾尔语的语义记忆表征和通达模型实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星星;双语者第二语言产生中的语音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胡亚娟;维-汉双语者汉语词汇产生机制[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67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6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