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有”字句的历时考察和横向比较

发布时间:2018-05-11 20:51

  本文选题:“有”字句 + 存在义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摘要】:汉语中的"有"字出现在不同的句法环境中,表现出诸如存在、领有、充当不定名词标记、表示完成体以及一些固定用法(如"有意思"、"有主见")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意义和用法,有的一直存在,有的是后来出现的。本文通过历时上的梳理以及跨方言和跨语言的检视,考察和论证这些不同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在统一的模式下进行解释。"有"字最基本、最核心的意义是表示存在和领有,这两种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其他意义都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出来的。这种基于基本意义的扩展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关系,正是其理据性的表现。
[Abstract]:In Chinese, the word "you" appears in different syntactic environments, showing different meanings and usages, such as being, possessing, acting as an indefinite noun marker, representing the perfect aspect and some fixed usage (such as "interesting" and "subjective"). Some of these meanings and usages have always existed, and some have appeared later. Through diachronic combing and cross-dialect and cross-linguistic examin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and demonstrates the inevi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different meanings and usages, and explains them in a unified mode. " The most basic and core meaning of the word "you" is to express existence and possession. There is an inherent and inevi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meanings, and other meanings are extended and extended on the basis of basic meanings. This extended model based on basic meaning, as well as their interrelation and relative independence,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ir motiv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句法功能特征及现代汉语相关句法问题研究”(10BYY061)
【分类号】:H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储泽祥,刘精盛,龙国富,田辉,,叶桂郴,郑贤章;汉语存在句的历时性考察[J];古汉语研究;1997年04期

2 蔡维天;;谈“有人”“有的人”和“有些人”[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3 张豫峰;“有”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8年03期

4 孟艳丽;;“有”的语法意义及其成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袁毓林;李湘;曹宏;王健;;“有”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3期

6 易正中;“有”字句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7 刘丹青;;“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J];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8 王勇;徐杰;;汉语存在句的构式语法研究[J];语言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2 陈叶红;;现代汉语“有”字本义探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王媛;;汉语动词方向性研究综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李振中;肖素英;;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来源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5 程爱侠;;中古前期汉语被动句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情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特指问句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7 刘露营;刘国辉;;词类范畴典型概念与动词名词化现象[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杨晓敏;李泽昊;;“三言”中存在句的句法功能和语用类型[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9 王娟娟;;试析汉语存现构式及其多义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聂汉琳;;类推机制下的音响优先序列——新词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鞠彩萍;《祖堂集》谓语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鹿楹鑫;基于韩国人认知方式的初级阶段“V+来/去”结构的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浩柏;汉语“有”字句及其葡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陈虎;英汉存现句的最简探索研究[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4 高再兰;有+C及相关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丽;《西游记》比较句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杜焕君;《战国策》兼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李明;说“有+NP+VP”[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尹钟宏;“有”字句[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伍文英;“有+VP”格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艳红;“有+N+VP”分析[D];延边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毓林;句子的焦点结构及其对语义解释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2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3 蔡维天;;谈“有人”“有的人”和“有些人”[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4 张豫峰;“有”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8年03期

5 邢福义;;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2期

6 袁毓林;王健;;汉语拥有关系的语义模式和语法表现[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4期

7 袁毓林;李湘;曹宏;王健;;“有”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3期

8 王建军;时空在汉语存在句中的表现形态[J];语文研究;2005年04期

9 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年04期

10 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试论现代汉语存在句式[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宋玉柱;定心谓语存在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03期

3 顾志刚;;“是”字存在句——兼析“有”字存在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4 曾常年;现代汉语“A满是B”存在句的构成和理解[J];汉语学习;1998年01期

5 宋玉柱;;名词谓语存在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6 冯志纯;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年04期

7 高慎贵;;用“有”的存在句试析[J];思维与智慧;1990年02期

8 王建军;《老乞大》与《朴通事》中的存在句[J];语文研究;2002年03期

9 张济卿;也谈“Posi.有N”和“Posi.是N”[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10 刘俊莉;;“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及量类型研究[J];长江学术;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考峰;;浅析L-V-N类存现句的句式语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李韧之;;拓扑学及其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美霞;;认知功能视野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戴庆厦;;汉藏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5 郭稷;吕雅娟;刘群;;一种有效的基于Web的双语翻译对获取方法[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孙旭东;;现代汉语四种隐现句式的篇章制约因素[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7 刘金明;;对比修辞学及其研究新视角[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语言理论的新发展——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丁研;李福印;;汉语情感词范畴:一项实证及对比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孙德金;;语言研究:拓展与突破——“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沈则瑾;世界翻译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N];经济日报;2008年

3 彭德倩;世界翻译大会在沪开幕[N];解放日报;2008年

4 施旭;中国话语研究的发展策略[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张卫国;语言经济学研究存在三个主要维度[N];光明日报;2009年

6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柳文华;5县通过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9 居峰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发展待巩固“路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孙志农;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阿克里·先木西;维吾尔语表语—系动词谓语结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5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检验“非宾格陷阱假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李挺;语篇视角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梅;存在句时空关系的认知研究与存在句教学[D];新疆大学;2011年

2 孟宪华;《醒世姻缘传》存在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田园;“是/有+(一)个+X”存在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常晶晶;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存在句教学个案的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阮氏黎心;汉—越语“有”字存在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艳;表存在“有”字句的语篇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卢丽敏;汉语的“有”字句在泰语中的对应表达方式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洪花;韩国留学生“有”字句偏误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丽娜;试论静态“V着”存在句的主观性[D];山西大学;2010年

10 堤千~

本文编号:1875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75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4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