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动结式研究
本文选题:动结式 + 生成语法 ; 参考:《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在熊仲儒(2004)的功能范畴假设和Hornstein(1999)的控制的移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题元激发移位假设”,该假设认为功能范畴的题元特征可以激发移位,将功能范畴假设和控制的移位理论进行融合,扬弃了两者的优缺点,指出了功能范畴在现代汉语中所具有的生成能力,并以此来解释现代汉语动结式句子的生成过程。 文章首先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动结式的内部句法构件和语义构件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具体说就是先介绍了动结式的界定、V的种类、R的种类以及动结式的论元实现的情况;随后对动结式各个部件的语义角色和语义指向进行了深入地描写分析。在此基础上,,紧接着第三章对现代汉语动结式生成的过程进行了理论解释。最主要的一点是融合了两个理论模块,提出了我们的一个新的看法,也就是功能范畴的题元特征可以激发移位,并且进一步具体阐述了新的操作手段的理论优势。 本文新的操作手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功能范畴决定论元的选择与题元的指派”和“作为特征的题元角色,可以激发D/NP的移位”,前一部分来自熊仲儒的功能范畴假设,后一部分来自Hornstein提出的控制的移位理论。通过这样的一个新的分析手段,可以更加充分、合理地解释现代汉语动结式的生成机制,使生成语法更好地与现代汉语研究相结合。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刘丽萍;;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龚千炎;;动结式复合动词及其构成的动词谓语句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3 岳利民;动结式中用作结果补语的“明白”词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4 王媛;;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进行体[J];语言科学;2011年01期
5 赵琪;;从动结式来看现代汉语的构式性[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02期
6 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1年01期
7 潘思思;;《三国演义》动结式“V住”考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8 ;书讯[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9 孙书杰;;从郑玄注释语看汉语动结式的产生[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帅志嵩;;“哭湿”类动结式的衍生过程及其词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春宏;;动结式的配价分析[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4 孙现瑶;付莉;;《人民日报》50年来文章标题的语言变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李志江;;谈现代汉语通用字部首的定位[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6 徐德宽;;现代汉语双宾构造中两个宾语的题元角色[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文贵良;;文学汉语:现代想像与当代生长[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10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2 徐通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词典与规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3 刘醒龙;汉语的遗憾与希望[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北京大学教授 苏培成;促进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王东;人教社驶出“新品旗舰”[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张念;明清知识分子的形象谱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迟兰英;构建现代汉语强化教学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任松筠;到国外教汉语也不错[N];新华日报;2006年
10 伊明;“掉头”改为“调头”更人性化[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魏兆惠;周秦两汉连动式的发展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巍巍;现代汉语中的动结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洁;现代汉语动结式语义的认知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崔辰而;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张园;留学生习得动结式“V见”、“V到”的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薛李;动结式“V穿”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马家星;“X死”及其相关问题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苏丹;动结式的多义现象及其句法语义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敏;汉语动结式句法及语义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汪小雪;越南留学生使用汉语动结式的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76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76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