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音系学:认知科学与音系理论的交互研究
本文选题:认知音系学 + 生成音系学 ; 参考:《外语教学》2012年01期
【摘要】:认知科学尤其是联结主义和原型理论的角度是认知音系学的理论基础,认知音系学强调音系作为一种语法子系统,而不仅仅是发音、语音的声学特征以及感知的描写,相对于线性的生成音系理论复杂的音系推导和规则排序,这种非线性的音系理论可以简化很多悬而未解的问题。认知音系学比生成音系学更加开放,更能反映人脑音系的形成机制,更能反映人类音系的本质特点。
[Abstract]:Cognitive science, especially connectionism and prototype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gnitive phonology. Cognitive phonology emphasizes phonology as a grammatical subsystem, not just pronunciation, phonetic acoustics and perceptual descrip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mplex phonological derivation and regular ordering of linear generating phonology, this nonlinear phonological theory can simplify many unsolved problems. Cognitive phonology is more open than generative phonology, which can reflec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brain phonology an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phonology.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战略发展研究小组;行为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6期
2 熊永红;黄元龙;;激活扩散模型与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常规关系建构[J];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3 赵忠德;王平;;音系分析中的认知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10期
4 李兵;优选论的产生、基本原理与应用[J];现代外语;1998年03期
5 周昊天,傅小兰;认知科学——新千年的前沿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慧芳;合肥话连读变调与三字组轻声的优选论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毛琴;;浅析优选论的产生、基本理论及最新发展[J];成功(教育);2010年05期
3 孙迎春;孟世敏;;在线英语产品开发中的学科交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4 周丽;;汉语腭化现象的音系学解释——从“Mickey”音译名谈起[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RenéKager,马秋武;《优选论》评介[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6 王茂林;音系学的时长理论[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7 王茂林;;广州话与北京话鼻音分布的优选论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7年01期
8 潘琪;宫学军;;语言学中的优选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白凯;马耀峰;李天顺;孙天宇;;西安入境旅游者认知和感知价值与行为意图[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10 闫小斌;马秋武;;中国优选论研究十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俊林;;当代认知科学的交叉机制探析—以哈佛大学MBB为例[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魏玉清;;乌鲁木齐话轻声前字变调的优选论分析[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尹玉霞;;汉语连读变调对优选论的挑战[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张映先;于洁;;优选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移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孙拥军;吴秀峰;;认知神经科学在运动心理学中应用展望[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石建军;贺玉龙;常书金;;行为理论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的基础[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7 王萍;;邯郸话二字组连读变调的音系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于华;;非忠实性制约条件与扬州方言的声调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孔慧芳;;合肥话轻声的语音性质及优选论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10 毛洪波;;汉语连读变调解释性研究述评[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宝辉;汉语普通话词重音的音系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陈宏;论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D];吉林大学;2006年
3 贺一;禁忌搜索及其并行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陈芮;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互涉[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唐点权;青少年文明心理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刘雁飞;驾驶行为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白凯;基于发生学的中国入境旅游者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璐;优选论框架下现代汉语双音节词重叠现象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梁添才;基于认知机理的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迎秋;城市电网规划项目关键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小英;英语WH从属疑问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优选论视角[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2 闫丽莉;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群的优选论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3 青松;汉英语码转换词汇句法特征的优选论分析[D];西南大学;2006年
4 郑京华;优选论框架下英语简单WH疑问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储丹丹;连读变调习得偏误的优选论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李康;自然语言理解中的语义形式化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王平红;优选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解释力[D];中南大学;2006年
8 兰海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泽民;工程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分析及政府监管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肖瑞珠;优选论在音译词中的应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晓东;分层网络模型与激活扩散模型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章柏成;激活扩散模型与英语词汇教学[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谭晓晨;;英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深度知识发展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塞得里克·鲍克斯;;生物语言学:释惑与展望(英文)[J];语言科学;2011年05期
2 黄强;水超;孙智信;周炀茗;;科学计量视角下认知科学发展研究[J];现代情报;2011年07期
3 侯敏;张妙霞;;认知语言学模式下的翻译特征[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陈琳;莫雷;徐贵平;郑允佳;;阻碍效应的理论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崔艳菊;严灿勋;刘慧敏;;从语义关系的复杂性看语义词典建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石碧;;原型理论在日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虞法;;第三届中山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04期
8 朱淑华;陶桂凤;;二语习得中石化现象产生的认知原因及应对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皮亮;张志宏;;从图式理论看《哈利·波特与密室》[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10 米卫文;张敏;;认知科学与文学评论:对话与整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北刚;;从生成音系学角度谈普通话声母的教学[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余嘉元;;两种不同的联想方式及其联结主义模拟[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董俊林;;当代认知科学的交叉机制探析—以哈佛大学MBB为例[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刘小涛;;学习理论论证与模块性假定——乔姆斯基的二难[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程琪龙;;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关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赵忠德;;音系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7 余嘉元;;基于联结主义的连续记分IRT模型的项目参数和被试能力估计[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8 孟娟;彭运石;;意识研究的新取向——神经现象学[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天恩;;闭幕词[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兵;;一种具有语义分布的自构造的新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及其应用[A];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大庆;陈霖院士当选为国际认知科学联合会主席[N];科技日报;2009年
2 宋晖;认知科学的发展及其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大庆;认知科学,我们的研究还稍显稚嫩[N];科技日报;2010年
4 黄华新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哲学视角中的当代认知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寅生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认知科学的方法及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演讲人 蔡曙山;人类心智探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徐慈华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认知科学背景下提升思维素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刘高岑 洛阳师范学院哲学与科技文化研究所;认知科学探索自我的新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 李大庆;中澳神经与认知科学联合实验室揭牌[N];科技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姜靖;陈霖:三十年改写认知科学权威理论[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林祥;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徐献军;具身认知论[D];浙江大学;2007年
4 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模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梁添才;基于认知机理的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6 尚丽岩;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D];辽宁大学;2008年
7 余磊;基于认知科学的计算机围棋博弈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廖雪伶;佛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对话之实质[D];四川大学;2005年
9 吴彩强;从表征到行动[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戴潘;福多“概念”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茵;第二代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的具身转向[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晓丹;联结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珂;从联结主义视角分析连续传译的过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娜;“中文屋论证”问题的探讨[D];复旦大学;2009年
5 王磊;认知科学与工程德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秦秀娟;文化及其进化对认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D];山西大学;2006年
7 周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历史回顾与思考[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李艳;从联结主义理论角度探索大学英语词汇教学[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成济;文学模糊:经历的缺失[D];安徽大学;2006年
10 牟朝强;高一函数概念学习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83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83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