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俗语界说——兼论俗语与相近范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5-21 18:25

  本文选题:俗语与熟语 + 语言学研究 ; 参考:《求索》2012年02期


【摘要】:俗语这一语言形式早已有之,先秦文献多有记载,后被笔记小说和明清通俗文学大量引用。近年来,尽管俗语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是迄今为止,学界对俗语的性质、范围、分类仍未取得一致意见。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熟语"、"成语"、"俗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相近范畴的比较,我们可以对汉语俗语做出这样的界定:汉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它们结构稳定、言简意赅、内容广泛、形象生动。汉语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Abstract]:This language form has long been written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was widely cited in note-taking novels and popular literatur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study of colloquial language has been quite thorough, so far, scholars have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nature, scope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lloquial expression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is problem in depth. By comparing "idioms", "colloquial phrases", "idioms" and other similar categories, we can define Chinese idioms as follows: Chinese idioms are created by the masses in Chinese vocabulary. And widely spread among the masses with spoken and popular language units. They are stable in structure, concise, broad in content and vivid in image. Chinese idioms include proverbs, sayings and idiom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H13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娜;;从詈语的使用看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J];求索;2010年01期

2 司马周;;论传统民俗文化的变通——以江苏传统民俗为例[J];求索;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昭聪;;论明清俗语辞书的编纂目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陈凤;;歇后语——从汉字的形、音、义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3 黄冬丽;;语典编纂的继承与创新——以《中国歇后语大词典》和《新华歇后语词典》为例[J];编辑之友;2011年07期

4 王海静;;刍议语料在辞书编纂中的作用及搜集方法[J];编辑之友;2011年08期

5 申慧;;当代语境中新成语特点探微[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6 周睿;;浅析动宾式惯用语的结构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2期

7 赵非;;网络媒体二零零八年出现的十三个短语特点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4期

8 柳长江;王海静;邢甜;;关于目前语文辞书市场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J];辞书研究;2008年06期

9 黄冬丽;;试谈重点语素义对语义描写的影响[J];辞书研究;2009年01期

10 曾昭聪;;明清俗语辞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辞书研究;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韩杰;;谚语中的数词对举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温朔彬;;创新思维在幼儿成语教育中的运用[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孙艳;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吴东海;傣语四音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张勇;维吾尔谚语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8 黄建宁;笔记小说俗谚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申修瑛;现代汉语词语搭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亓文香;汉语典故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周睿;动宾式惯用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孙花萍;对外汉语教学的惯用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静;山西大同方言的实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高鲜菊;汉泰语谚语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江亚丽;桐城谚语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许家群;目的论视角下的歇后语翻译[D];山东大学;2010年

8 傅瑜琴;《俗语典》民俗语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妍;《言鲭》民俗语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芳;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成语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正副;;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无文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省思[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典云;赵学清;;试论汉语惯用语[J];山东电大学报;1998年02期

2 佘贤君,吴建民;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徐苹;形似义异的惯用语和词组[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4 章运椿;;表示HARD WORK的惯用语[J];大学英语;1993年03期

5 马尔华;老舍作品中惯用语的语义构成及修辞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6 王勤;;论惯用语[J];语文研究;1982年01期

7 唐启运;广州话惯用语的一些特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8 张先刚;英汉惯用语对比与翻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孟小宇;英语数词惯用语一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吴桂玲,穆琳;从英汉成语惯用语看中西方文化背景异同[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佘贤君;王莉;刘伟;张必隐;;汉语惯用语的理解:构造还是提取[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徐祖友;;惯用语的性质和惯用语词典的收词[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3 高万云;;王希杰语言学研究的整体评价[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4 孟繁杰;;试析惯用语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崇芳;;试论世界语惯用语[A];湖北省世界语协会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于根元;;20世纪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李树金;;篇章研究之管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王玉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总体构想[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王斌华;;语言和言语:语言学整体性研究的符号学范式[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宋晖;语言学期刊在问题意识中引领学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研究与公共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胡言午;交叉学科成语言学研究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金福;语言学研究“升温”[N];光明日报;2004年

5 戴庆厦;西部开发与语言学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盛玉麒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料库方法:语言学研究的范式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通讯员 邓虹、程秀丽  本报记者 郭扶庚;语言学研究跨越式发展令人瞩目[N];光明日报;2002年

8 熊轩;《语言与语言学百科全书》出版[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李光辉 王媛媛;首届云南省语言学研究精英论坛在楚雄师院举行[N];楚雄日报(汉);2005年

10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昌姬;中韩初中教科书惯用语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4 朱磊;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沈玮;论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瑞敏;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芷;汉西附着现象的平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消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彭艳;短语结构语法与依存语法的心理现实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莱;论经济学原理在语言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D];复旦大学;2009年

2 赵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惯用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崔舜圭;中韩惯用语教学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田中妙依;汉日惯用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沈杜丽;汉韩常用惯用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朱祷青;与“眼”相关的汉、韩惯用语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魏慧兰;汉语惯用语及其课堂教学[D];河南大学;2012年

8 李英子;韩国语关于“手”的惯用语语义分析[D];延边大学;2012年

9 韩星月;朝鲜语有关“手”和“脚”惯用语与汉语的对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10 孙世成;韩中感情表现惯用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0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20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8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