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级差词项“一些”的语义-语用解读

发布时间:2018-05-22 13:58

  本文选题:级差词项 + 语义内容 ; 参考:《外语学刊》2012年06期


【摘要】: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发现,某些引发级差含义的级差词项的语义内容与Horn的经典论述不尽相同并提出质疑。本文采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探究汉语级差词项"一些"的语义内容,尝试以此为出发点重新审视级差含义的性质,进一步探究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汉语数量词"一些"的语义内容表示不确定数量,可以包含上限"全部"。这一结果与Horn的解释相一致,但汉语"一些"的核心意义仅仅表达全部数量中较小的部分,而"全部"处于语义的上限边缘位置,引发级差含义的产生。同时,"一些"的语义内容与其级差含义之间的关系表明,话语的语义内容与语用扩充意义之间无清晰分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ome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some differential words that lead to differential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orn's classical argumentation. This paper uses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to explore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some" items in Chinese differential words, and tries to re-examine the nature of the meaning of differential meaning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the Chinese quantifier "some" denotes the uncertain quantity, which can contain the upper limit "all". 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Horn's explanation, but the core meaning of "some" in Chinese only expresses the smaller part of the total number, while "all" is located at the upper edge of semantic meaning, which leads to the generation of differential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some" and its differential meaning shows that there is no clear boundary between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discourse and the meaning of pragmatic expansion, and it is a continuous unity.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语者语言产生的词汇选择机制及其调节机制”(3117097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绍杰;;一般会话含义的“两面性”与含义推导模式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代礼胜;;逻辑转喻的会话语用含义理解[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8期

2 姜涛;;将来时助动词语义-语用界面意义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2期

3 江晓红;;语用收窄与扩充:词义识解的词汇语用观[J];肇庆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代礼胜;;逻辑转喻与一般会话含义[J];外语教学;2009年06期

5 张延飞;张绍杰;;后格赖斯语用学:含义默认解释模式综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8期

6 张延飞;刘洪东;;论级差含义的系统性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03期

7 张延飞;;国外级差含义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延飞;级差含义:基于索绪尔系统思想的解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姜涛;现代汉语将来时助动词语义—语用界面研究:默认语义学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焕香;汉英双重否定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薛博;关于词义未完全表达的双向优选关联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可;借代的语用认知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绍杰;会话隐涵理论的新发展——新Grice会话隐涵说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1期

2 徐盛桓;;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J];现代外语;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葆棠;;词组的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兼谈现代汉语的无理词组[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2 徐盛桓;语法离我们有多远——从语义、语用看语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10期

3 夏耕;艾尼瓦尔.艾合买提江;;手机短信中的包袱化倾向[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姜文振;;东北方言的AA式叠音动词[J];学术交流;2006年11期

5 王莹莹;潘海华;;索引词及其语义——兼谈汉语中的“我”和“自己”[J];逻辑学研究;2010年02期

6 白解红;石毓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语义和语法的关系[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年03期

7 范继淹;;句法语义浅谈 第一讲: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J];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01期

8 白解红;石毓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语义和语法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9 杨金;;“在”字句句式的语义分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芜崧;;固化的流行词语“说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洪忠;;成语语义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江怡;;近十年英美语言哲学研究最新进展[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陈德用;张瑞娥;;调适语义,彰显功能——称谓语在翻译中的语义嬗变与功能指向阐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陈顺金;;幽默的合作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彭建武;;连通主义和认知语言学的对比研究[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胡范铸 蔡立予;“网络语言”的反网络性[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2 杨锡彭;从符号学角度再谈名与实[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俞咏梅;现代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汉语语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张勇;维吾尔谚语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3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青野英美;现代汉语描写性状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6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志红;龙口方言的疑问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颖慧;《诗经》重言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张慧艳;古代汉语髟氷词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黄咏梅;母语词目中介作为词汇僵化成因的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晓蕾;“很”和“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马晓燕;两种带借用动量词的“在+处所”句式考察[D];吉林大学;2007年

7 泮旭兰;基于语料库的中英文非词语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聂晨;韩国留学生句群偏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凯利曼·木沙尤甫;维吾尔谚语语义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润;引述及其使用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22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22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2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