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黑龙江散居区朝汉双语课程实施现状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23 09:41

  本文选题:散居区 + 朝汉双语课程 ; 参考:《教育评论》2012年04期


【摘要】:民汉双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目前,散居区朝鲜族中小学朝汉双语教材建设,双语师资,教学主体对课程的认知态度及课堂教学语言的选择取向等问题制约着朝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因此,应立足于散居区文化生态环境,理性分析这些制约因素,通过积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师生等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建设,从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资源条件出发,积极开发和导入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双语课程,协调和保持各因子之间的生态均衡,真正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传承功能,从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Abstract]:Chinese-Chinese bilingual education is a major feature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Korean bilingual education is restrict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Korean bilingual teaching materials, bilingual teachers, the cognitive attitude of teaching subjects to the curriculum and the choi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language in Kore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cattered areas. Therefore, we should base ourselves on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Diaspora, rationally analyze these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actively mobilize various forces, such as society, schools, famil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arting from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resource conditions of the teaching objects. We should actively develop and introduce the school-based bilingual curriculum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coordinate and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among the various factor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function of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新时期东北三省朝汉、蒙汉双语教育的文化生态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09YJA880024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东北地区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人类学调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批准文号11BMZ035
【分类号】:H2;H1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守勇;;民族学应用的新模式——文化策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汤夺先;;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高琪;;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祁晓霜;;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7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侯晨业;;贾樟柯电影的人类学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9 岳振国;;论民族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马戎;试论语言社会学在社会变迁和族群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舒丽丽;;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茶腊村多元宗教文化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张跃;代世萤;;《司岗里》传说与佤族婚姻家庭形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杨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研究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罗大中;朱建平;;医家传记研究中引入影视人类学方法的前景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5 胡建川;;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展望[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姚继德;;回族学学科体系刍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杨文炯;;现代化和消费:都市回族社区研究的新视点——读美国人类学者玛丽丝《在北京和麦加之间》一书[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崔延虎;;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的教育人类学审视[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应[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鲁亚;神话与传说—论人类学文化撰写范式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李学良;文明的历史脚步——建国以来滇南少数民族农地利用模式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艾菊红;傣族水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培春;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晖阳;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明;山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美术;生计转型视角下的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华成;红瑶地区乡镇内教师支教工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原春燕;平山木柄瑶的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马俊勇;广西田林县平山村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昊亮;王静;;论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吴圣刚;;手机短信:文化生态价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范波;;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4 王媛;;羌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以四川省汶川县布瓦村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5 王媛;;从汶川县布瓦村震后重建看羌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杨学印;;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白玮;;中国音乐文化生态环境刍议[J];文化学刊;2009年04期

8 肖生禄;;以大众文化引领兰白都市文化圈建设[J];丝绸之路;2010年10期

9 冷建平;;文化工作者的文化生态意识[J];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11期

10 张燕;;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荆棘鸟》[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永寿;;中国朝鲜语规范化方向与规范原则思考[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加强组织建设 提升朝鲜语研究水平[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3 马平;;现代化的碰撞与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张成日;;现代朝鲜语方言的元音中和谐现象研究[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5 李琳;毕玉德;陈洁;;朝鲜语对格的语义角色分析[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黄有福;;介绍一种古代朝鲜语资料——《朝鲜馆译语》[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7 ;黑龙江省朝鲜语学会[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8 毕玉德;陈洁;吕春燕;;朝鲜语句子语义角色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9 毕玉德;张文江;;朝鲜语知识库结构的设计理念及其语言描述[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宣德五;;朝鲜文字的变迁[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锐荣;进一步优化文化生态环境[N];台州日报;2009年

2 任咪娜 刘明鑫 陈思亦;朝鲜语输入法呼唤早日标准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3 本报记者 鲁伟;创新“林改课” 不落“参改人”[N];延边日报;2010年

4 李军;汪清公安加强朝鲜语培训[N];人民公安报;2004年

5 仲呈祥 张金尧;追求深刻 礼赞崇高[N];文艺报;2011年

6 实习生 金将勋 记者 高吉龙;两年内我州双语使用率将达98%[N];延边日报;2006年

7 李泳沩;促进朝鲜族文化健康发展[N];吉林日报;2007年

8 文萱思;现阶段我国民族语文工作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前[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记者 郑瑶 实习生 宋顺丹;我市高校今年新增54个本科专业[N];重庆日报;2006年

10 [日]大西广;统一部分文字:“东亚人”应该做的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海月;朝汉致使范畴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姚骏;《老乞大谚解》朝鲜语语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3 宋兆祥;中上古汉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申美花;[D];复旦大学;2010年

5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李兰;朝鲜语体词词尾的结合类型和语法意义演变[D];延边大学;2011年

9 李晶;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岳辉;朝鲜时代汉语官话教科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玉兰;韩国,朝鲜,中国朝鲜语语言规范比较及统一方案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黄琼;朝鲜语专业立交式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方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祝洪珍;明代仕女画与其生态文化环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香兰;广播新闻体裁翻译小议[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朴范吉;从信息论角度考察政论文体翻译[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许闰星;双音节汉字词物理声学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金哲虎;《华语类抄》的词汇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陈香莲;中国朝鲜语新词规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金香淑;对朝鲜语语法书中的半语称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10 韩海燕;汉朝拟声词的对比与翻译[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24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24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c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