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指称转喻的组篇功能及其意义识解

发布时间:2018-05-25 18:27

  本文选题:指称转喻 + 组篇功能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在转喻是人类基本认知方式的理论前提下,我们从语篇语义学的角度对汉语指称转喻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指称转喻通常以谐音词、缩略语和解构汉字等形式实现意义参照;在语篇中,指称转喻不仅构成转喻链,还以转喻簇的形式群聚;指称转喻通常在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参与意义表达:在概念层面,指称转喻作为参照点可供使用者通达其目标意义;在语篇层面,指称转喻与句法结构互动构造语篇,转喻簇发挥参照点的功能通达语篇意义,前者是纵向参照的过程,后者是横向参照的过程。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that metonymy is the basic cognitive style of human beings, we fin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semantics that referential metonymy is usually referred to in the form of homonym, acronym and d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discourse, reference metonymy not only forms a metonymy chain, but also clusters in the form of metonymy clusters. Referential metonymy usually takes part in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 at the lexical and textual levels: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Referential metonym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point for users to understand its target meaning, and at the discourse level, referential metonymy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interact to construct discourse, and metonymy clusters play a role in the function of reference point. The former is a process of vertical reference. The latter is a process of horizontal referenc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YY008)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宇红;黄元龙;;词语缩略的转喻机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什么是健康“种子法则”[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8期

3 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宗洁;;论转喻性思维在京剧艺术语言中的表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苏丽丽;;从突显观分析隐喻的认知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马克冬;;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转喻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4 郭现莹;王欣;;汉语“手”的认知思维探究——从转喻到隐喻的过渡[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张蕊;崔中良;;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看《红楼梦》的转喻翻译[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6 叶龙娣;;汉语“头”与英语“head”的对比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7 舒红凌;;李清照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彭小南;覃修桂;;《石头记》回目中的转喻和隐喻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赵学德;王晴;;人体词“舌”和“tongue”语义转移的认知构架[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程家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和相异性[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姝;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D];吉林大学;2012年

4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5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6 刘艳平;《汉语大词典》单义项借代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9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闫彩妮;中日人体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嘉;论俄语中的概念隐喻[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超逸;认知视角下的英语人体名词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莎;身体复合词的语义分析[D];北京大学;2011年

6 杨启帆;感知概念与英语感知句的生成及扩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琪;隐喻、转喻互动视角下诗歌意义建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迪;俄汉人体词汇隐喻的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宇晨;“烛”与CANDLE国俗语义的认知对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宗小飞;《诗经》的隐喻语言模式[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2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在江;;宾语隐形的预设机制与认知识解[J];外语教学;2010年06期

2 韩丹;许宁云;;指称转喻的回指照应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邹春玲;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4 江加宏;;框架转换与幽默言语意义的识解[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林元龙;;认知框架与双关语词意义识解[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周树江;;论非意义会话沉默的元话语功能[J];外语教学;2010年02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4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34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c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