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复标比喻构式“X像Y似的Z”考察
本文选题:复标比喻构式 + 结构成分 ; 参考:《汉语学习》2014年03期
【摘要】:复标比喻构式"X像Y似的Z"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比喻方式,本文对该构式的结构成分及语法功能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结构项X、Y和Z在成分类型、句法位置和语法功能上都具有多样性,反映在句表层面就是汉语中出现了复标比喻构式的多种语言线性结构。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X like Y Z" is a typical metaphor.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finds that the structural items XY and Z are in the types of components. Syntactic position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are diverse,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appearance of multiple linguistic linear structures of metaphorical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朱德熙;说“跟……一样”[J];汉语学习;1982年01期
2 刘春卉;;非度量属性特征的典型性与比喻句的形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岳中奇;“像X似的”结构及语义考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4 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3期
5 邢福义;;从“似X似的”看“像X似的”[J];语言研究;1993年01期
6 李思明;晚唐以来的比拟助词体系[J];语言研究;1998年02期
7 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毅;;法学翻译纵横谈[J];河北法学;2009年01期
2 席晓青;从语用模糊看幽默言语的生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周涛;试论《围城》中的解构主义特征[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张荟荟;;“看似”和“貌似”[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杨小龙;谢贤德;;论明喻的语用维度[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卢鸿莉;;“有+名”结构中“有”词性再议[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林素容;;“求雅换词”的修辞赏析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朱向明;;评《Treasure Island》的三个中译本[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9 曾迎春;;对英语教师体态语信息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高文利,杨小卫;析“N是N”结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谢英;;现代汉语辞格研究中的用例问题[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胡世雄;;三一理论与国外修辞学——试谈三一理论的创新意义[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5 陈满铭;;三一理论与作文评改[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江结宝;;王希杰修辞思想的灵魂和基石——读王希杰先生的《汉语修辞学》(修订本)[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7 邹琼;;移就的语言结构形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晓辉;;语义双关修辞解读中的隐喻思维与认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晓辉;;双关辞格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胡范铸;;钱锺书中西文化交流思想论略[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过晓;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2 万正辉;委婉语的三维视角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崴嵬;《围城》中人物描写的辞格运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文姣;“以水取譬”—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水”的概念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琳;基于隐喻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邵磊;大连时尚店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霖;俄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朱德熙;说“跟……一样”[J];汉语学习;1982年01期
2 黄明明;试论比喻的异质原则[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邢福义;;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2期
4 苗永新;莫把“比较”作“比喻”[J];语文世界;2001年12期
5 宋玉柱;与“象”有关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01期
6 ;商务印书馆今年计划出版的哲学译著[J];哲学研究;195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青然;;汉语成语结构对称类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木木;;《修辞结构成分与语篇结构类型》出版[J];修辞学习;2007年04期
3 刘文莉;省略·隐含·零形式[J];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4 卢曼云;;试谈联合词组[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5 应学凤,张丽萍;酒名的结构模式和用字情况[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刘爱玲;禅籍谚语活用现象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7 刘爱玲;;禅籍谚语的活用[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修辞结构成分与语篇结构类型》评析[J];前沿;2009年12期
9 韩杰;;修辞研究方法的新探索——读李胜梅新著《修辞结构成分与语篇结构类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潘攀;汉语音节构成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应学凤;;酒名的结构成分、结构模式与用字情况[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吴爱芝;;概念合成理论中的概念解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章宜华;;浅析中观结构网络在学习词典中的效用——兼谈学习词典的基本结构体系及功能[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岩;;谈谈三字格准固定语[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年
2 邵敬敏;“进口汽车”的歧解[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贾晓庆;叙述文体学—理论建构与应用[D];河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红;韩国学生习得汉语不同类型“把”字句“内部结构成分”的言语加工策略[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2 宋静静;“关于”式话题句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毕晓净;周原甲骨文字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芬;中文求职面试会话分析及应答策略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文颖;句法结构的语义层级性[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牛莹;论口译的语言顺应与语境顺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孔晓慧;汉语话题成分的句法地位[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8 石慧;副词“才”的组合关系及语用特征[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9 苏日古格;蒙古语复合句结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10 肖元珍;限选式“不是A,,就是B”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36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36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