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刻意强辩话语的语用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7 13:37

  本文选题:刻意强辩话语 + 生成机制 ; 参考:《现代外语》2012年03期


【摘要】:刻意强辩话语指在言语互动过程中,当甲方按照言语交际常理表达观点时乙方不予认同,而是刻意曲解甲方话语意图并强行辩驳,企图压倒对方。本文从梳理强辩的语用特征入手探讨强辩生成机制,发现强辩者在强辩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元语用意识和明确的交际目的——否人扬己;强辩者巧妙利用各种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制造"误解,无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关联性与合作性的期待。因此,强辩话语本质上是一种顺应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的强势操控行为,集中体现了强辩者在言语交际中的求异性和唯我性。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verbal interaction, when Party A expresses its views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principle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Party B disagrees, but deliberately misinterprets the intention of Party A's discourse and forcibly rebutts it in an attempt to overwhelm the other party.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debate and explor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trong debate. It is found that strong metaph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clear communicative purpose are displayed in the process of strong debate. Using various contextual factors and linguistic structural factors to "create" misunderstandings, the strong argument ignores people's expectations of relevance and cooperation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strong discourse is essentially a powerful manipulation of contextual factors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s, which embodies the opposites and solipsism of the strong argument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资助项目”(编号:122-GK120002)的阶段性成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资助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章宏;李冰;;法庭应答语信息过量的顺应性研究[J];外语研究;2006年02期

2 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3 徐盛桓;;“成都小吃团”的认知解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冉永平;杨巍;;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传余;王蒙;;会话幽默中的曲解策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吴桂霞;冗余现象与听力理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许静;;从顺应论角度分析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许庆美;刘进;;口译中讲话人意图的传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沈越;;英汉词语命名中的认知心理对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7期

6 李刚;王蕊;刘贵军;;论误解与刻意曲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7 杨彦;;汉语变化及汉语变化衍生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8 万丹丹;;话剧《雷雨》当中的刻意曲解现象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9 连芳;;语用学中的社会用语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权循莲;语用视角下的翻译——论言外行为的翻译[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海云;;沉默的法律语用对比研究[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姚文勇;;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批判——合作原则不必是原则(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郝彦;;浅析消极言语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轩治峰;;含意的解读及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U,

本文编号:1942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42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9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