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于直观与意义之间——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研究
本文选题:语言 + 表达 ; 参考:《学术月刊》2012年07期
【摘要】:语言何以能够表达意义、指称事物和事态是一个不断得到讨论的问题。意识的和先验的哲学将直观事物和意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能够说明词语意义指称事物、事态的可能性,但不能很好地说明究竟何以平列的两个序列能够现实性地发生对应关系。不同于意识的和先验的立场,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从知觉经验出发,说明语言之所以能表达意义,是由于言语是身体姿势这一原初表达形式的变形,词语意义对事物、事态的指称并非一种静态的两种先验秩序的对应,而原初地是一种非表象的自发行为,语言的观念性意义奠基于其知觉性意义之上,能够返回去指称生活世界的事物、事态。在语言的表达和指称问题上,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可以克服意识的、先验的哲学立场遭遇到的表象主义困境,启发人们回到一种以原初性生活为基础的整体观。
[Abstract]:How can language express meaning, referencing things and state of affairs is a matter of constant discussion. Conscious and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ies separate intuitive things from meanings in two different fields, which can illustrate the meaning of words to refer to things, the possibility of events, But it can not explain why the two parallel sequences can produce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real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posit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transcendentalism, Melo Ponty's phenomenology of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shows that the reason why language can express meaning is because speech is a distortion of the original expression form of body posture, and the meaning of words is to things. The reference of the state of affairs is not the correspondence of a static two transcendental order, but a kind of spontaneous behavior of non-appearance at the beginning. The idealistic meaning of language is based on its perceptual meaning and can be returned to refer to the things in the world of life, state of affairs. On the question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reference, Melo Ponty's linguistic phenomenology can overcome the predicaments of idealistic and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and enlighten people to return to a holistic view based on the original sexual lif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H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徐福坤;;从汉字的应用看汉字的性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孙良诚;;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杨莉;;索绪尔的语言观及任意性原则对外语学习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赵金铭;;“说的汉语”与“看的汉语”[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社会;;对外汉字教学十八法[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蒋红柳;;文化视域中英语语调研究初探[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一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大众传播学解读[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伟娜;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胥妍;周卓林;;尼采的远见——从《悲剧的诞生》中的悲剧精神到哲学的困境[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2 孙素贞;;从“很黄很暴力”看流行语中的模式套用现象[J];语文学刊;2011年10期
3 张建军;;论“美恶同辞”[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谢步群;;谈日语自动词所带宾语理性意义的纵向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8期
5 维之;;现象域的非封闭性与意向性的根由追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李晓红;;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中的意义再生[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7 张明宇;;基于原型理论的名称意义再范畴化[J];天中学刊;2011年04期
8 刘福玲;;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思想局限性探析[J];世纪桥;2011年13期
9 李兆勇;;胡塞尔“本质机遇性的表述”探析[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10 胡怀亮;杨晓军;;世界是有实体的吗?——维特根斯坦图像论面临的困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景秀;;跨文化传播视角的新闻编译:意义的解构与改写[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吕金娥;;讳饰在古医籍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敏;孙宝忠;;我国犊牛肉产业发展优势与意义探析[A];首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松年;周向阳;张太玲;杨小青;;试论学术交流的本质特点及其意义[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湘兰;;朝药的用药特点来源及研究的意义[A];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遗传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朱嘉珑;;俄语颜色词意义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刚;;浅谈高等院校实验室节能减排[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吴力科;;浅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远意义[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9 郭祥冰;;厉行节能 至关重要——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献策[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忠祥;;冶金行业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绩效影响评估分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德]W.弗里特施 梦海/译;胡塞尔:理解一个新的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陈嘉明 厦门大学哲学系;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周锦国 大理学院文学院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新意来自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张巨龄;由一种语言现象想到的[N];光明日报;2000年
5 金开诚;略说一些语言现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张再林;读胡塞尔的《逻辑研究》[N];陕西日报;2002年
7 任之;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倪梁康;胡赛尔:从历史与现时的观点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石仲泉(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三个代表”思想的巨大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王梦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N];经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宝富;胡塞尔被动构造学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3 吴福友;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唐杰;胡塞尔哥廷根时期“同感”概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郑霞;“没有新的语言就没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说中的语言批判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胡欣诣;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楼巍;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安道玉;论意识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9 方刚;维特根斯坦之命题意义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程悦;建筑语言的困惑与元语言[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亚明;歧义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杨美荣;杜威教育思想的现象学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八一;方法的背后—教育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解[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凤梅;智慧之花[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5 范颖;社会文化的网络解构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05年
6 魏晓红;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确立及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韩婷;从《左传》与《东周列国志》的词语对比中看词义突显[D];兰州大学;2006年
8 邓裕芬;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网络建设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卢丹凤;古罗马饮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新平;唐代诗体理论的文体学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45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4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