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本文选题:有一种X叫Y + 语法构式 ; 参考:《当代修辞学》2012年02期
【摘要】:近年来新兴的"有一种X叫Y"结构是一定修辞动因对语法构式重加塑造的修辞构式,其语义的认知要依赖转喻、隐喻以及在特定认知场景中对概念的重新解读和发现。这一结构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突破了原有语义的限制,产生了不可推导性。该修辞构式中的X和Y所属的语义范畴本不相同,进入构式后在构式的压制下变为同一范畴,其认知机制是转喻、隐喻和特定场景中的重新认识。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n X called Y" structure is a rhetorical structure which is reshaped by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Its semantic cognition depends on metonymy, metaphor and reinterpretation and discovery of concepts in specific cognitive settings. This structure evolved from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to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which broke through the original semantic limitation and produced indeductibility. The semantic categories of X and Y in this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are different. After entering the construction, they become the same category unde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are metonymy, metaphor and rethinking in specific scenes.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部;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克炎;;也谈“有一种A叫B”格式——兼与高再兰老师商榷[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3 高再兰;;一种新的暗喻格式:“有一种A叫B”[J];修辞学习;2007年04期
4 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J];当代修辞学;2010年04期
5 吉益民;;“有一种X叫Y”构式的多维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6 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J];当代修辞学;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东;;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2 王朝晖;魏华;杜玮;戴林红;;认知语言学在中国13年的发展历程[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刘宝惠;;母语正负迁移作用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8期
4 骆蓉;;言语类致使—施动句式的构式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5 杨一飞;;感观类话语标记语初探——以“你+感观动词”(看、听、说、讲、想、知道、认为等)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6 项梅;;新JLPT下高职日语精读教材及教学之管见——以人际交流视角审视[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闫海芳;段泗英;;区分构式依赖型移就和语境依赖型移就[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吴克炎;;也谈“有一种A叫B”格式——兼与高再兰老师商榷[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杨萍;;教学中从认知的角度看几个方位介词在时间域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段恩香;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可论证性的相对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振宇;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D];复旦大学;2006年
3 陶健敏;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海明;生命度与汉语句法的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安洋;俄汉语句子的情景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刘吉艳;汉语新词语词群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何凌霞;《三国志》专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赵晓驰;隋前汉语颜色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洁青;汉日拟声词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纯;人体词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树华;原型与意义推断——基于多义基本动词BREAK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张琼;俄语隐喻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邱道义;《尔雅》“释类”部分语义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6 田金莲;“NP1(和)NP2”前加数量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苏一凡;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的语篇分析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赵静;俄语时间语义范畴的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晓枫;对几种常用汉语修辞格的认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郎姗姗;英汉温度隐喻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张豫峰;“有”字句的语用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吉益民;;“中国乔丹”相关建构的认知阐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6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高再兰;;一种新的暗喻格式:“有一种A叫B”[J];修辞学习;2007年04期
8 刘大为;;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二[J];修辞学习;2009年01期
9 王珏;;从构式理论、三层语法看辞格构式的生成[J];当代修辞学;2010年01期
10 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J];当代修辞学;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菊艳;;英语类词缀和类派生词[J];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王洪渊;;语义关系在语境词汇习得中的应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罗琳;;语义学论著的对比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4 喻小继;;语义关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陆俭明;;对“鸡不吃了”歧义现象再解释[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王晓伟;;语篇结构分析的回眸与前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崔艳菊;严灿勋;刘慧敏;;从语义关系的复杂性看语义词典建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书讯[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9 李元芝;;“一…就…”句式辨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朱婧;王亮亮;;“革命”:词义的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J];华章;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巧云;;英语同位语的认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秦伟;;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的误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3 黄祖江;;浅析英汉语表示“愤怒”的隐喻概念之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郭中子;;对习语喻义的认知语学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曾建彬;;下义关系的认知语义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张磊;夏士雄;周勇;牛强;;具有语义最小支持度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寇金凤;;浅析篇章连接成分“当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修辞格形式的简化[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明雪 梅岩;中西医学认知基础的差异[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云南省保山市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门诊 范菊仙;如何做个有自信的人[N];健康报;2008年
3 重庆市巫山县教研室 刘业俭;科学课堂离“成熟”还有一段艰难路[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林明;任志强的“变”与“不变”[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湖北省天门市信用联社 何银华;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6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特聘专家 于春祥;高效课堂15条(五)[N];中国教师报;2011年
7 尧希平;“官者,,公也”[N];江西日报;2005年
8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刘起林;历史文艺“盛世情结”的价值局限[N];人民日报;2010年
9 陈文生;关注外包员工的培训[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龚蕙婷;用有效提问激活学习思维[N];贵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2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杨春立;产品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彭建平;商品说明语的语法语义语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景东升;基于本体的地理空间信息语义表达和服务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7 王松琴;目标和干扰子的关系对空间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解植永;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易花萍;汉语名词陈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玲玲;双宾句的语义、认知基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萍;现代汉语标语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维玲;英语长句的汉译:语义块解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倩;动宾式词语带宾语结构(V·O+O_1)探析[D];暨南大学;2003年
5 高海龙;通过构建语义关系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聂绛雯;现代汉语中的外位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田佳;语义关系与联结: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杨阳;中医临床术语集语义关系的示范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9 张平;汉英常用词语义对比研究[D];鲁东大学;2007年
10 陆卫萍;汉语复合词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关系之关系论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87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8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