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拒绝言语行为中的文化映射
本文选题:面子理论 + 拒绝言语行为 ; 参考:《社会科学家》2012年S1期
【摘要】:文章以Brown and Levinson的"面子理论"(1987)为理论依据,以Blum和Kulka的"语篇补全测试"(DCT)为工具,对比分析了英汉拒绝言语行为中策略使用的异同及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现象。调查结果显示,英汉拒绝策略使用上存在更多的相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东西方在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异同。
[Abstract]:Based on Brown and Levinson's "face Theory" (1987) and by using Blum and Kulka's "text completion Test" as a tool,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strate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fusal speech acts and their sociocultural phenome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ore similarities in the use of refusal strateg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hich to some extent reflec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terms of value orientation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作者单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
【基金】:2011河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课题“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112400450353)
【分类号】:H313;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俊;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明燕,邸爱英,陈韵;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一项对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的调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4 钱乐奕,郑玲;汉语道歉言语行为之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栾晓虹;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朱丹梅;美国英语与美国人的时间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凌来芳;面子保全论与《红楼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黄先进,贾燕梅;民族、群体中心主义与跨文化交际能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陈邦玲;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胡胜高;性别语言差异与言语交际[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瑾;;论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编解码冲撞的不同类别[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金明;;对英汉“文化限定词语”的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灵;;目的性原则与广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许玉军;;从礼貌准则看汉英语言文化的语用差异和对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陈立珍;;跨文化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与英汉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闫君;;汉英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彭菲;;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曾金金;;由“谢谢”的使用谈语言与文化教学[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2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刘敏;以言致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永华;汉语思维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调查[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海华;论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D];延边大学;2000年
3 沈继诚;论功能对等原则与汉语广告英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林峰;英汉恭维语跨文化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5 姜春霞;汉英称谓语对比与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6 李建红;奈达理论和旅游资料英语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7 王蕾;模糊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8 袁凌燕;英汉文化负载词(组):意义差异分析及其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9 侯瑞君;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10 徐萍;[D];苏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茹英;;中美文化背景下的拒绝言语行为——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言语行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8期
2 栾义敏;;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李韶丽;;教师积极礼貌策略用语的语用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4 吴越;;英汉书评礼貌策略对比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8期
5 庄美英;;隐性回击——应对言语冒犯的语用策略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孙洋洋;;中英请柬对比研究[J];考试周刊;2011年46期
7 周佳;;浅析礼貌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8 赵海湖;;从语境角度谈“礼貌”与“不礼貌”[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9 刘春阳;;委婉语的使用与面子挽救策略[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10 李日;;拉科夫的礼貌原则[J];考试周刊;2011年5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赵阳;;中西方面子的对比与文化差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陈巧云;;沉默与礼貌——从面子理论解读“沉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艺;;建议语的功能及其礼貌效果的跨文化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项秀珍;;论礼貌的相对性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邵严毅;蓄意歧义作为言语交际策略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妮;中美拒绝言语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婉婉;请求补助策略的中日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葆;汉语诚意拒绝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文琼;电视采访中闪避回答的语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秋月;原型范畴下的拒绝言语行为[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马欣欣;扩展型前序列的结构与作用—分析访谈节目Larry King Live[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韩静;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夏玉琼;论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车楠;中美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吴瑜;中国外语课堂教师话语中礼貌的语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92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92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