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与主体问题
本文选题:主体 + 自我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12年03期
【摘要】:主体问题是符号学领域中最困难的课题,这个问题至少关涉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符号学不得不研究主体问题,主体究竟在符号活动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二是英语的"subject"与"主体"之间的巨大意义差别所造成的特殊困难,如何缓解这种语言差距而不至于在误译上浪费精力;三是自我符号,即在一个主体内部传达意义是否可能以及如何才成为可能。这三个方面都是符号学无法逃避的问题,但也是对理解主体的基本性质十分重要的课题。
[Abstract]:The subject problem is the most difficul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semiotics, which involves at least three aspects: first, why semiotics has to study the subject problem and what role the subject plays in the symbolic activity; The second is the special difficulty caused by the huge meaning difference between "subject" and "subject" in English. That is, whether and how to convey meaning within a subject is possible. These three aspects are inescapable of semiotics, but they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nature of the subject.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符号学理论研究:近年的发展与模式更新”(08BWM0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项目“当代文化发展的符号学研究”(SKQY201121)
【分类号】:H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郑元景,余章宝;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双向维度[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3 沙琦,冯建军;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王国有;生活世界内在关联中的文化历程[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2期
5 张焕明;;主体性的彰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论基础[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6 吕红;;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价值哲学[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张瑜玲;人的主体性研究的缘起及历史考察——以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为背景[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5期
8 王保树,邱本;经济法与社会公共性论纲[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王岳川;文艺方法论与本体论研究在中国[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10 李福华;主体性:教育文明的追求与尺度——主体性之于教育的解释学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德昭;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丁四海;哲学视野中的个人崇拜[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6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7 安道玉;论意识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8 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复旦大学;2004年
9 袁建新;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丽军;生态文学:存在困境的艺术显现,精神革命的审美预演[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娟;论现代性问题:超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继华;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贺更粹;以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高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张宗艳;夕晖还是朝霞[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文晶;“生活世界”的形上之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伟华;;语义韵异同的认知阐释——以“白”和“white”为例[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武辉;;译者主体性彰显下的有意误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葛衍珍;黄建凤;;从译员的主体性发挥与创造性叛逆论口译中立原则[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4 刘志芳;;论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体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李捷;周榕;;转喻的主体性及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6 程平;;论翻译的主观性[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7 李养龙;莫佳旋;;20世纪初译名论战的现代解读[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8 曹悦;;谎言的语用特征[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中主体和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考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10 林美珍;;农业语篇的介入资源分析:基于评价理论的视角[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占馥;;辞章的主体性和规律性[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文斌;;同隐喻性·异隐喻性·主体性·主体间性·隐喻间性·主体自洽——对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霍跃红;;回归翻译伦理:译者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琳;;现象学观照下的翻译主体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王惠萍;;从《饮酒》(其五)的五个译本看译者的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8 马一宁;;再论翻译写作学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孙宁宁;;翻译研究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曾丽端;;译者、读者的定位和翻译过程的再思考——以奈达的理论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娟;谈谈朗诵教学的活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我们要用汉语发出自己的声音[N];深圳商报;2003年
3 石川人;华文的魅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汪成法;文化交流的“拿来”与“送去”[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记者 焦新;语言文字规划纲要培训会议举行[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王正;翻译中的合作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王文斌;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赵中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尚非;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控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瑞玲;论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D];苏州大学;2005年
3 唐yN蓓;译者主体性下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文嘉;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翻译中的体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王东升;译者主体性的阐释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玉环;论译者的主体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连俊;论影视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大亮;翻译研究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玲;翻译不确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夏萍;传播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6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3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