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范畴的重新分析——基于“新言语行为分析”概念的讨论
本文选题:言语行为 + 语气 ; 参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根据"新言语行为分析"的概念,反问是言语行为的一种。基于对言语行为的重新分类,可以发现,人类言语行为有"给予"和"索取"两大基本功能;根据索取目标的不同,向他人"索取动作"的为祈使行为,而向他人"索取信息"的行为就是询问;根据"索取信息"的不同则体现为疑问、揣问、考问和反问。反问的本质是"说话人在预设听话人认识与自己不一致的前提下,索取听话人对于说话人所提供命题的附和"的言语行为。由此可见,反问并不等于无疑而问,是询问而非陈述的一种,也是包含不确定性的,并不简单都是对于命题的否定,它也是可以甚至有时还是非常需要回答的。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New speech Act Analysis", rhetorical question is a kind of speech act.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acts, it can be found that human speech acts have two basic functions of "giving" and "taking". The behavior of "asking for information" from others is inquir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asking for information", it is embodied in doubt, questioning, questioning and counter-questioning. The essence of counterquestioning is the speech act of "the speaker acquires the addressee's agreement to the proposition provided by the speaker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speaker does not agree with himself". 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counterquestioning is not equal to asking without doubt, it is a kind of questioning rather than a statement, and it also contains uncertainty. It is not simply the negation of propositions, and it can even be answered very much sometimes.
【作者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基金】:韩山师范学院2012年博士启动项目“基于言语行为的询问范畴研究”(项目批准号:QD20121107)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面向潮汕籍华人的国际汉语教育策略:基于语言情感、文化认同、社会需求调查的分析”(项目批准号:GD12XZ W0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突发事件政府应急话语技术与形象修复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3C XW04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范铸;从“修辞技巧”到“言语行为”——试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修辞学习;2003年01期
2 刘大为;;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二[J];修辞学习;2009年01期
3 陆俭明;;再谈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J];当代修辞学;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朱长河;;环境话语中委婉修辞法的生态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袁卫华;;《五灯会元》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干宁;;英语轭式搭配和汉语拈连的比较与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杨丽珍;;英语广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特点分析——以一则广播稿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刘旺余,郭丽;英语中的排比[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刘旺余;英语中的委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邱姣;;态度系统视角下《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点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梁素芹;曹杏;;韩礼德情景语境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Oracles & Miracles及其中译本《“剩”贤奇迹》个案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治安;周忠杰;;词典封面广告语篇研究:一种评价视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彭静;;语境,牵制和影响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国华;国际商务信函的语域分析[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娜;政治演讲中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潘志娟;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卖花女》中人物语言的风格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磊;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篇分析在专业英语精读课中的运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范铸;突发危机管理的一个语用学分析——兼论语言学的研究视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吴为善;论汉语后置单音节的粘附性[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3 陆丙甫;;作为语法分析起点之一的数量性限制[J];汉语学习;2012年02期
4 陆俭明;;相同词语之间语义结构关系的多重性再议[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6 屈承熹;;合则双赢:语法让修辞更扎实,修辞让语语法更精彩[J];修辞学习;2008年02期
7 屈承熹;;篇章结构修辞:句间联系何以通畅?[J];当代修辞学;2010年02期
8 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J];当代修辞学;2010年03期
9 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J];当代修辞学;2010年04期
10 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玲;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及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习得情况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李凤;王宁;;浅谈语境制约功能中的场合和话题因素[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8期
3 岳好平,张玉上;宣告类言语行为作用下的语用原则[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侯慧芳;李雪梅;;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的对比研究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1年01期
5 周丹;;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6 瞧秀梅;王海芬;;言语与情绪[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杨振国;;从言语行为的身份意识谈普通话的推广[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8 华劭;说话人与受话人: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年03期
9 李岩;;广播言语的个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10 王传经;言语行为理论的拓展─-评A.Wierzbicka的《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词典》[J];外语教学;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莹莹;朱维彬;;基于新闻言语数据库的语气标注及其韵律特征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梁志坚;;礼貌原则与外贸英语函电的语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4年
3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唐炎;龚坚;郭礼;张新;;基于言语行为的体育教师课堂角色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胡范铸;;中国新闻言语行为构成性规则的演绎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怀飞;;浅议《综合英语》课文注释的准确与规范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章雪苓;;由“语气”看传统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的异同[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永青;孙鑫;王琴;;“CCTV杯”英语演讲中提问前过渡语使用的研究[A];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谢文娟;;从辛笛诗的声音看新诗的抒情策略[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丹丹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首部以语气成分用法作为编写对象的词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赵江山;央行语气和缓 加息时机待选[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布什信收悉,普京说给俄美带来希望[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新华社记者 万一 李亚红;为国家留下记忆[N];人民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晓;爱心和执著感动深圳人[N];深圳特区报;2008年
7 郑实;小嘴不停黑白难辨[N];中国邮政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徐蒙;重生之路通向美好未来[N];解放日报;2010年
9 赵晓岚;沟通误区“被肯定”思维[N];天津日报;2007年
10 宋明凯;如何能“忽悠”你的客户[N];经理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樊小玲;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万光荣;现代汉语二合复句中分句语气异类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梁晓玲;现代汉语引发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罗黎丽;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6 于秀成;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洪薇;中国学生英语语调格局实验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9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兰晓霞;中国学习者韩国语“请求—拒绝”对话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巍葳;俄语祝愿言语行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王丽梅;俄语疑问句的语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叶慧;汉语虚假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君红;中美电影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郭晋媛;汉语教学语境下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6 凌来芳;[D];安徽大学;2004年
7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亚琳;从拒绝言语行为反观外语学习对学习者文化身份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臻;中美文化差异之言语行为比较——“承诺”的文化差异[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10 吴莲英;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50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5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