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辞格的语法分析及相关问题讨论
本文选题:比喻辞格 + 语法分析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本文尝试用"三个平面"、"小句中枢说""篇章语言学"等语法学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考察、分析修辞学中的比喻辞格,归纳、概括比喻各要素的"条理"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从认知或语义上说,比喻的各要素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句法表现上,除了喻体,其它三者均可隐可现。就构成材料看,本体和喻体趋向一致;就句法功能看,二者常常成对出现。就语法性质而言,喻词有动词、助词,有的正在介词化中。另外,本文还对比喻进行了另类划分,如根据本体和喻体的性质或者说构成材料,把比喻分为"物喻"和"事喻";根据喻词的使用和隐现,把比喻分为全喻词比喻、准喻词比喻和零喻词比喻等。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three planes", "Clause Center Theory", "discourse Linguistics" and other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metaphorical figures in rhetoric, to generalize and generalize the "coherence" of the elements of metaphor and to discuss the relevant issues. In terms of cognition and semantics, all elements of metaphor are indispensable, but in syntactic expression, the other three elements can be hidden. In terms of composition material, ontology and vehicle tend to be the same; in terms of syntactic function, they often appear in pairs. As far as grammatical nature is concerned, there are verbs, auxiliary words, and some are in the process of preposition. In addition, the paper also divides metaphor into two categories, such as the nature of the ontology and the metaphor or the material of the composition, and the metaphor is divided into the metaphorical metaphor and the metaphorical metaphor according to the use and concealment of the metaphorical words, and the metaphorical metaphor is divided into the metaphorical metaphor and the metaphorical metaphor. Quasi-metaphorical metaphor and zero-metaphorical metaphor.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大学中文系;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邢福义“小句中枢说”研究》(项目编号:2009y029)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乐金声;汉语仿词与英语类比构词之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陈芙蓉;试论语境中的语义理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曹德和;修辞学是否属于边缘学科讨论述评[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4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5 杨玲;PUN,双关?[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刘珍;浅析语境对委婉语语义的解释功能[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康响英;论模糊语言的弹性功能[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曹石珠;加强非语言要素的修辞研究构建完整的汉语修辞学体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9 曹石珠;汉字修辞可以构成修辞格[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10 吴亚芝,林大津;法律语言准确性的再认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邹琼;;移就的语言结构形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肖奚强;郑巧斐;;略论“A跟B(不)一样X”中“X”的隐现[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唐震;理性视域的西方战略管理思想批判[D];河海大学;2004年
10 龚芬;论戏剧语言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苏乔;汉法比较方式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徐强;夸张和低调的英汉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严灵;论俄语篇章中的景物描写[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曾艳;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周春林;艺术语言运思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孙静;论语境顺应[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7 罗怿;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谈隐喻翻译[D];四川大学;2002年
8 唐小春;中英文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9 崔桂珍;[D];安徽大学;2003年
10 沈广湫 ;论英语幽默语言的汉译策略[D];广西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明明;试论比喻的异质原则[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张万有;比喻的要素及其他[J];语文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明波;;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人文性特质[J];华章;2011年17期
2 韩琳;;语码转换的研究路向述评[J];青年文学家;2011年15期
3 陈亨蓉;;比喻辞格与其疑难探讨[J];泸州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吴玉玲;;仿拟话语表征的功能话语语法解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赵春利;石定栩;;语气、情态与句子功能类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6 唐丽萍;;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白兆麟;;《马氏文通》对清代经学家语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田原;王东;;语料库语言学对语言学理论的贡献分析[J];作家;2011年16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孙玉文;;以“恶”为例看词的语法分析必须以音义结合为基础[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蔡红录;周静;;古汉语语法和语序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彩霞;;嵌入句的功能语法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玉梅;;诗歌语篇的认知语法分析——以 William Blake 的“London”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史晓东;陈毅东;;基于语篇的机器翻译前瞻[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维尼拉·木沙江;吐尔根·伊布拉音;;日-维机器翻译系统中词典的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9 化柏林;;基于语法开发平台构造对联生成系统[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龚娜;;语言与言语——《汉语修辞学》原版与修订版之比较[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朱俊玄 商务印书馆;《语法分析讲稿》:方法与问题并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刘慧英;口语语病的两个语法成因[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李雪林;大学语文莫成“高四语文”[N];文汇报;2007年
4 游珏;学习古汉语的“良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唐秀玲;论话题及其在汉语语法分析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1997年
2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守江;《儿女英雄传》动态助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许丽;“A起来”结构的语义、语法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3 丁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同素异序词[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学海;以语法为中心的维特根斯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郝磊哲;韦昭《国语解》训诂说略[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柏寒夕;20世纪初德国在华传教士赫德明《汉语语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金娜娜;系统功能语法分析中的衔接成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羽;汉英比喻造词比较[D];四川大学;2007年
9 徐兢;从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10 朱四美;“而且”、“并且”、“况且”的语义、语法、语用分析[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50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5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