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式“VP去”与SOV语序的关联
本文选题:目的构式 + SOV语序 ; 参考:《中国语文》2012年06期
【摘要】:本文试图证明汉语目的构式"VP去"与SOV语序有关联。注意到:1)最早的"VP去"见于汉译佛经,其后多见于和佛经有关或受阿尔泰语影响的历时文献中;2)"VP去"往往与"D+去"同现,与此相对的是"去VP"与"去+D"同现;3)在SOV语序的女真语、《元朝秘史》以及现代涉汉混合语中,相关语序也是"D+QU(去义动词)"、"VP+QU";4)"去+VP+去"是两种语序类型的目的构式混合的结果。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e that the Chinese objective construction "VP goes" is related to SOV word order. Note that the first "VP to go" was found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Chinese, and later in the diachronic literature about Buddhist scriptures or influenced by the Altaic language. 2) "VP goes" often coexists with "D". On the other hand, "go VP" and "go D" appear together in the Nu Zhen language in the word order of SOV,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modern mixed language of Chinese and Chinese. The related word order is also the result of "D qu" and "VP QU" 4).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河南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泰洙,江蓝生;《老乞大》语序研究[J];语言研究;2000年03期
2 雒鹏;河州话语法——语言接触的结果[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黑维强;近代汉语“去+VP+去”句结构类型及其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达,唐芸;从语音对比分析看毕节地区汉、彝、苗语诸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2 毕节师专英语系第一科研课题组;毕节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影响英语学习情况调查[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王晖;汉语共同语处置句与方言处置句句型比较──兼谈汉语方言语法的价值[J];东方论坛;1997年03期
4 李启群;湘西州汉语与土家语、苗语的相互影响[J];方言;2002年01期
5 张安生;宁夏同心话的选择性问句——兼论西北方言“X吗Y”句式的来历[J];方言;2003年01期
6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7 任碧生;西宁方言的前置宾语句[J];方言;2004年04期
8 赵小刚;《诗经·周颂》“来牟”解[J];古汉语研究;2003年01期
9 李锦平;从苗语词语看苗族农耕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10 杨再彪,龙兴武;湘西苗语研究五十年(1949—1999)[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包智明;;汉藏语言的接触现象以及接触语言学理论[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建猷;广西平话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司提反·米勒(Stefan Müller);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语法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李智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D];复旦大学;2005年
5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7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蒋颖;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蔡国妹;莆仙方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玲;汉语体标记“起来”的句法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王敏;《醒世姻缘传》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姚双云;汉语动词后时量、动量、名量成分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蔡tq;与“下去”相关的不对称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胡远慧;湘西保靖县苗族、土家族民歌族性特征调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柯航;“把……给VP”句式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琳;趋向词“起来”的相关格式及其语法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潘海峰;动后“上”的语法化过程和“V上”结构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斐;“来”和“去”的语法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斌;含“进、出”类趋向词的动趋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金兰;;青海汉语助动词“给”与阿尔泰语言的关系[J];民族语文;1990年02期
2 黑维强;晋语“去”本字辨[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2072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7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