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神木话的助动词“敢”及其语法化
本文选题:助动词 + 陕北方言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陕北神木话中的助动词"敢"有多种用法,可表有胆量、允许、可能、要等,可分别称为"敢1""敢2""敢3""敢4"。这几种用法之间存在引申关系,其中主要涉及主语的范围,动词的语义特征、语义关系的扩展、句子语气的变化等因素。本文描写神木话"敢"的上述用法,并通过与周边方言及元代口语文献的比较,讨论助动词"敢"的语法化。
[Abstract]:The auxiliary verb "dang" in Shenmu dialect of Northern Shaanxi has many usages, which can be called "dang 1", "dang 2", "dang 3" and "dang 4" respectively, and can be described as "dare 1", "dare 2", "dare 3" and "dare 4". There is an extend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usages, which mainly involves the scope of subject,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verbs, the extension of semantic relations, the change of sentence mood, and so 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bove usage of Shenmu dialect, and discusse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auxiliary verb "dang"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surrounding dialects and the oral literature of Yuan Dynast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2BYY006)
【分类号】:H1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2 冯爱珍;从闽南方言看现代汉语的“敢”字[J];方言;1998年04期
3 朱冠明;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4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启庆;尹海良;;现代汉语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及其音变处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田化冰;关于可能补语的教学[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5 徐晶凝;语气助词“吧”的情态解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彭利贞;论动力情态的现实否定[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8 谭宏姣,张立成;《山海经》植物名的构词特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崔巍;;英语否定性词语的语义特征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魏励;;现代汉语“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胡妍;;论话语理解的语义联想策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建猷;广西平话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王启涛;中古及近代法制文书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苏乔;汉法比较方式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4 李小芳;临县三交话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白静茹;大同方言的入声[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7 曾小红;论“V上/下”[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程凯;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句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9 魏耕耘;留学生表趋向意义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10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和平;;汉语情态动词语义和句法初探[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振有;;陕北方言与生活习俗[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张泽宁;;《朴通事谚解》助动词“愿”、“要”的使用法[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兰碧仙;;据出土文献再论先秦汉语“有_2+VP”结构中的“有_2”[J];汉字文化;2011年04期
4 袁野;;试论汉语的体压制[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5 谭惠敏;;“不得不”与“不能不”的辨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张莹;夏维;;《快嘴李翠莲记》“得”字用法浅析及特征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7 刘曦蔚;;《银雀山汉简〔贰〕》(简1622-2160)副词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王天佑;;“宁可”的词汇化[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9 杨艳;;浅谈“被”与“by”的异同点[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10 王轩;;“欲”的虚化历程及其功能用法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从军;江荻;;现代藏语带助动词的谓语组块及其识别[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梁银峰;;《祖堂集》助动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景宠业;;“可以”之“以”的性质商榷[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熊瑜;;赣语樟树方言中“得”字的意义和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林文金;;莆仙方言的选择问句[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副词[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孙淑娟;黄国华;;“可”是不成词语素吗?——兼谈“可”的意义与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洪君;;普通话节律与句法语用关联之再探[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金华;;词典比较研究的基础和目标[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黄继林;不得[N];扬州日报;2006年
2 陈丹丹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首部以语气成分用法作为编写对象的词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徐江;现代维吾尔语否定的意义与表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马乐东;作格结构的功能分析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李春享;韩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翟会锋;三官寨彝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进;《元曲选》祈使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姜涛;现代汉语将来时助动词语义—语用界面研究:默认语义学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立勇;隋以前汉译佛经中助动词连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伟;《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助动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媛婧;确山方言中的几个助动词[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欢欢;满汉合璧《西厢记》助动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毛燕;现代汉语意愿助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超;《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助动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菱;关于俄语背景留学生对汉语助动词习得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维芳;论非典型助动词“堪”及其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杰;《韩非子》助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104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04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