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话语规范:大学生手机短信的批评话语分析
本文选题:手机短信 + 批评话语分析 ; 参考:《外语教学》2012年02期
【摘要】:权力规范体现为话语规范,话语规范因此具有意识形态和权力属性,代表着知识、社会阶层或机构的权力。交际者根据自身在权力关系中的地位和利益要求而对话语规范采取不同的态度。本文在对大学生SMS进行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大学生话语实践建构话语规范的形式,并根据批评话语理论和历史事实,论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话语实践建构话语规范的本质。
[Abstract]:Power norms are discourse norms, and discourse norms therefore have ideology and power attributes, representing the power of knowledge, social strata or institutions. Communicators adopt different attitudes to discourse norms according to their position and interests in power relations.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SM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form of constructing discourse norms in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discourse, and according to the critical discourse theory and historical facts. To demonstrate the ess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norms in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discourse in the new media era.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手机短信的话语分析”(11L106)资助,特此鸣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2 丁建新,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3 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支永碧;;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动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5 辛斌;语言 语篇 权力[J];外语学刊;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陈燕琴;;论情感因素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徐晓力;文学理论对文学的理解和阐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焦宝乾;;法律论证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5 杜敏;论典籍注释对语言传意研究的拓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冯丽云;《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潘尔艳;广告语中的心智世界[J];商业研究;2005年11期
8 仰海峰;“现实的个人”与人学形而上学的颠覆[J];长白学刊;2002年05期
9 朱海英;;实践理性与民主的反思[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0 张建锋;;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实践哲学理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包世琦;;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4 郭美华;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红妹;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上下文语境的表示与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6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景伟;批评语言学与英美新闻语篇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2 徐国柱;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纪卫宁;批评性语篇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徐品晶;权力与话语的几点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唐锋;[D];浙江大学;2002年
6 徐蕾;[D];浙江大学;2002年
7 王亚明;[D];浙江大学;2002年
8 方静;批评式课堂话语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9 郭岚;广告语中对读者的心理顺应[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10 全群艳;论杜拉斯创作的“边缘性”与“反叛性”[D];西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建新,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2 吕万英;英文新闻标题批评性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吴梦启;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文本研究系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2期
4 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王晋军;医生和病人会话中的问句与权势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戴炜华,陈宇昀;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04年04期
7 施卫华;社会的话语 动态的视角——《批评话语研究》创刊述评[J];外语研究;2005年01期
8 陈忠华,杨春苑,赵明炜;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J];外语学刊;2002年01期
9 李杰;情态的表达与意识形态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5年04期
10 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晓霞;;略论手机短信中语词与修辞的关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6期
2 郑燕萍;;小小“短信”乾坤大——手机短信修辞艺术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王红;浅析手机短信中的设歧[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张峰;手机短信写作简论[J];写作;2005年13期
5 郑东升;;话语分析必然走向批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6 马玉红;;手机短信的语言修辞[J];科技信息;2006年10期
7 康灿辉;;手机短信中的模因关照[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何玉兰;实用修辞在手机短信中的运用[J];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刘立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社会变化研究》评介[J];现代外语;2006年04期
10 胡东平;易来宾;;话语分析:反思与建构[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民彤;提笔忘字时该问罪于谁[N];工人日报;2010年
2 文青;网络语言:亲子沟通新挑战[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文汇报》“书缘”版编辑 谢娟;穿越“语词的密林”[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山西临汾市电视台新闻主播 刘艳;关于语言文字立法引发的一些思考[N];山西科技报;2004年
5 郝士宏;祝福语与修辞格[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吴m#麓;手机汉字:输入法背后的中外商战[N];北京科技报;2008年
7 金明鱼;“提笔忘字”呼唤汉字书写标准[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许民彤;要珍视我们的汉字[N];深圳特区报;2010年
9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刘开亮;改善语言生态 营造语言和谐[N];文艺报;2008年
10 记者 邢宇皓;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发布[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晋军;会话中问句的批评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4年
2 李桔元;广告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黄莹;对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悦;173条拟误型手机短信的幽默生成机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关莉;手机短信息语言的衔接与连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唐定芬;手机短信的语言特点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4 朱媛媛;中文手机短信的模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刘景秀;手机短信语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东芸;问候休闲类手机短信的语用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席淑丽;手机短信的语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欣;手机短信语言使用状况与民众态度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靖;手机短信语言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汪秀芳;新闻发布会语言的批评话语分析[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05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0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