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性词语的情感语用价值
[Abstract]:The subjectivity of language determines its implication of the speaker's position, point of view and feeling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referential words, it is found that the deixis can imply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f the speaker, the active use of personal pronouns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change of the speaker'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descriptive referential is the most direct form of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object to which the speaker refer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默凡;“这”、“那”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周元琳;“(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7 唐爱华;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董晓英;三类特殊的粘着短语[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徐志红;话说“就是”和“就是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侯瑞芬;“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杜春妙;;从“这”的误译谈起[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邢红兵;;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张全真;;动词“算”的语义、语用及语法偏误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昝红英;张坤丽;柴玉梅;俞士汶;;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10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醒世姻缘传》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4 李肃宁;俄汉语空间关系表达形式和手段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谢钰;语法化和情态动词的完成形式[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季安锋;时间副词“老”、“老是”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科玛丽;现代汉语与僧伽罗语时态表达方式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沈颖青;现代汉语“V_1+V_2”状中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成镇权;论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式[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德富;;黔东苗语指示词系统[J];语言研究;2007年01期
2 蔡建平 ,聂身修;从指示词到指示代词和冠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3 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4 金晶;;述谓性“这/那个+谓词性成分+(的)”[J];语言科学;2011年01期
5 木村英树;沈国威;;指示与方位[J];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04期
6 徐丽华;;指示词“这”的主观情感性[J];文学教育(下);2007年05期
7 蒋华;;连词“那”的论证及其特殊用法[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8 方伯龙;;傣语量词和指示词在多重修饰语中的特殊作用[J];民族语文;1982年03期
9 赵金贞;;距离性——指示词this和that多义性的认知解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10 魏娉婷;;语用策略与话语意义建构——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一段话[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王晓辉;;汉英语法对比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全昌勤;何婷婷;姬东鸿;;基于义类的无导词义消歧方法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正光;;指称与句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远杰;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洪钟;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黄平;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益民;绍兴柯桥话指示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2 王永杰;韩汉越指示词的共性和个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系统和指示范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罗欢;汉语书面语篇中指示词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5 谭云霞;英汉物指空间指示词语法化的认识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6 刘晓宇;用关联理论分析指示词[D];吉林大学;2008年
7 鲁素霞;现代汉语“V就V在P”格式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姜晓曦;韩中指示词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9 陈义清;克里普克严格指示词理论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智媛;论汉语指示代词“这·那”的日语翻译[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45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4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