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和语义的互动关系的隐喻和转喻视角研究述评
[Abstract]:The study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level of morphology and syntax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the study of syntactic and semantic interaction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and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 meaning metaphor and metonymy has shifted to broade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grammar. Start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different solu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and generative grammar to the interactive conflict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perspectives of grammatical meaning. It is considered that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grammatical metonymy are not the only two simple modes of interact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specific patterns of metonymy interac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difficulty of studying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metonymy / metonymy interaction. Finally,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metaphor / metonymy, as well as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Howeve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ir specific interaction patterns needs further research based on Chinese corpu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句法和语义互动的隐喻和转喻视角”(项目编号:2012SJD740039)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句法和语义互动的隐喻和转喻视角”(项目编号:CXLX12_037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卢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高文成;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唐锋;[D];浙江大学;2002年
2 杨琴;汉英动宾结构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谦;英汉存在构式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龚媛;英汉双宾语句的认知构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王红;英语中等级性形容词性反义词的标记性研究:原型模型论的视角[D];河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吴福祥;关于动补结构“V死O”的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0年03期
5 谢晓明;宾语代入现象的认知解释[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J];汉语学报;2006年04期
7 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刘宇红;谢亚军;;从构式语法看汉语成语的仿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郭继懋;谈动宾语义关系分类的性质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10 袁毓林;;语义角色的精细等级及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J];中文信息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4 张平;“A点儿+V”与“V+A点儿”[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6 李泉;单音形容词原型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海桂;;名词的认知机制[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2 申屠春春;;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看汉语反义合成词的词义变化[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青野英美;现代汉语描写性状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曾丹;反义复合词形成演变的认知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芳芳;语言变异和变化现象的认知阐释[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2 王春杰;新被字构式的认知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贾音;汉语词重叠的理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潘磊磊;现代汉语“V1+N+V2”共宾连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于秀金;英汉信息结构的句法实现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洪磊;“V掉”的句法语义分析及“掉”的虚化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夏芳芳;“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解析及其理据性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欢;宾语省略的认知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9 王同伦;标题语境中动词语法变异及动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静静;英汉典型动结结构认知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03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0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