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宾构式的认知解读
[Abstract]:Verb-object structure, in terms of linguistic form, is a verb followed by an additional element, which we call an object. There are many parts of speech that can be used as objects. Nouns, pronouns, verbs, adjectives and noun phrases, verb phrases, adjective phrases and subject-predicate phrases can all be used as objects. As early as 1980's, linguists have noticed that verb-object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object in Chinese is divided into the subject object and the agent object, and the object in English is divided into the direct object and the indirect object. Chinese subject object includes object, tool object and place object. It is the acceptor of action, basically equivalent to the direct object in English. The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itself, but there is not much explanation for the cognitive study of the verb-object constru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verb-object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especially 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on verb-object constructions. On the premise of fully mastering the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we can really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verb-object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verb-object construction-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including Aristotle's classical category theory, Wittgenstein's family similarity theory and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and their linguistic significance. Then, based on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tegorization of verbs, the typicality of non-categorization of verbs, The discussion on the Continuum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Chinese and its transitivity and the Continuum of double objects in English Chinese the author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continuum of English and Chinese verb-object categories from typical to atypical structures. Then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system of verb-object construction from cognitive motivation, which is explored from four perspectives: cognition, pragmatics, grammar and semantics. Based on the study of categorization and cognitive motivation of verb-object constructions, some useful techniques are provided for learners to improve and simplify their translation of verb-object constructions.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4;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红梅;;“吃+N”动宾结构的英汉对比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5期
2 吴静,石毓智;英汉主宾语性质的差别及其对话题化的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翟长红;张万防;;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愤怒”隐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4 吕雅菲;;英汉基本色彩词义的原型范畴理论研究[J];时代教育;2006年12期
5 宋玉柱;运用“把”字句的条件[J];汉语学习;1982年03期
6 杨占武;;与《水浒传》中“动词+得+宾语”相关的几个问题[J];固原师专学报;1986年01期
7 张渊钊;;古汉语句子中宾语与补语的辨别[J];现代中医药;1989年03期
8 张志立;对“是”字句的一些思考[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年01期
9 王海芬;谈古代白话小说中的“把”、“打”、“相”、“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10 王森;;甘肃临夏方言的两种语序[J];方言;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树铭;;一种被忽视的“兼语”[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李衍妮;;谈新词语中带体词性宾语的动词[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行;江荻;;现代藏语判定动词句主宾语的自动识别方法[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张良军;;英汉仿拟造词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良军;;英汉仿拟修辞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颖;张春林;;英汉双语教学与教学质量[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李冰;;避免英汉文化陷阱:截然相反的国俗语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曾东京;;论英汉综合性译学词典的编纂[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吴梦思;;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后置定语的处理技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马彪;;“做”与“作”的使用与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学忠;“锱铢必较”能接宾语吗?[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2 元尚;英汉(汉英)辞典知多少[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朱文献;当心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4 宋玉柱;“加以了”能说吗?[N];光明日报;2001年
5 ;《英汉汽车工程词典》[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6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正确使用“的地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李梅;《英汉民航词典》正式出版[N];中国民航报;2011年
8 郎锦华;“作”、“做”之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9 殷红;《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出版[N];文艺报;2002年
10 刘炳善;老来痴心注莎翁[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付岩;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田静;藏缅语宾语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之构建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马云霞;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经济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王继楠;英汉左偏置句式的句法语篇界面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丽彩;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毅;英汉动宾构式的认知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佳;汉语十二生肖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陈培;认知视角下的英汉谐音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姝媛;英汉致使移动构式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5 张喜彦;英汉人体基本层次范畴名词在隐喻中的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琦;英汉二项表达式的词汇行为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董明媛;英汉天气习语隐喻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腊静霞;现代汉语动宾式离合词带宾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贺玲丽;英汉医学学术论文方法部分的对比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10 王艳艳;英汉基本颜色词义的跨文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07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0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