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辜苏历程》:《鲁滨孙飘流记》的早期粤语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9 18:26
【摘要】:《辜苏历程》是1902年由英国传教士英为霖用羊城土话翻译出版的《鲁滨孙飘流记》。译者借鉴当地方言文学传统,通篇采用粤语口语,降低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使得作品得以迅速传播,推动了文学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同时,译者注重适应本土文化,通过引用中国经典、采用当地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等,实现与地域文化的互动。译者身为西方传教士,通过改写、增删等手段,凸显了原著的宗教寓意。《辜苏历程》是借助方言重构西方文学经典的典范,一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方言文学,另一方面它将西方文化嫁接入中国地域文化,改变了地方文化生态,打破了地域文化的封闭性。《辜苏历程》为研究西方文化与中国地域文化的对话,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本,对于今天的方言文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e Journey of Koo Su was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in 1902 by the English missionary Ying Weilin in the vernacular dialect of Yangcheng. Using the tradition of local dialect literature for reference, the translator adopts oral Cantonese throughout the text, which reduces the difficulty of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makes the works spread rapidly, and promotes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lator pays attention to adapting to the local culture, and interacts with the local culture by quoting the Chinese classics and adopting the expressions of the local readers' habits. As a Western missionary, the translator, by means of rewriting, adding, deleting, and so on, highlights the religious implic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 Koo Su's course is a model for reconstructing the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 with the help of dialects. On the one hand, he enriches and develops Chinese traditional dialect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grafted western culture into Chinese regional culture, changed local cultural ecology and broke the closeness of regional culture. Koo Su's course provides a rare sample for studying the dialogue between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regional cul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dialect literature also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研究中心;
【分类号】:H1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论当代中国社会法律的价值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刘泽君;论法的价值取向[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6 陆自荣,杨凤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制的人格基础[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7 朱林,朱进;知识的道德与知识分子的职业虔敬[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王璐;从文化视角透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10 张义兵;解构与整合:网络发展对制度化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宗震;;孙中山的伦理观和国家社会主义政策[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翅君;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D];苏州大学;2001年

2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孔晏;政府财政职能模式选择与税费改革[D];厦门大学;2001年

6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刘学军;超越传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张学森;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牛献忠;人的建设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娥;国家财政运行法治化的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3 白旭东;现代西方文化的哲学反思与当前主导文化精神的确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4 张瑞堂;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和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潇;论我国乡村土地立法与制度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郭颖悟;腐败的经济分析[D];郑州大学;2001年

7 蒋建国;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D];湖南大学;2001年

8 赵银亮;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政治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黎;社会变迁中乡村社会民间法的历史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琼;教育技术的变迁与高等教育大众化[D];湘潭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晓明;劳动创造一切的颂歌——《鲁滨孙飘流记》赏读[J];语文世界(初中版);2004年Z1期

2 盛丽春;韩梅;;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3 全如tJ;;地域文化与术语标准化(中)[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年04期

4 严翼相;;中国语言研究与地域文化——兼论韩汉音与上古音[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郑平;彭婷;;湖南汨罗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03期

6 李延梅;汪东锋;;浅析陕北方言地名词语的区域特征和文化内涵[J];作家;2009年12期

7 陈丽冰;;宁德方言熟语与地域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陈洪英;;华文教育与庐山地域文化渗透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0年14期

9 龙升芳;;试论曹娥江民间谚语的民族地域文化[J];作家;2011年12期

10 王丽珍;;谈地理位置对语言文化的影响[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建民;;粤语造词的文化心理浅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李如龙;;方言学必须加强应用研究[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苏金智;;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周长楫;;略说闽南方言——兼说闽南文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尷菊玲;;陕西方言中的“僚”、“蒇”、“完也”及其文化内涵[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小曼 见习记者 欧阳毅 沈山;方言之殇[N];财经时报;2005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梁葆莉;读书之学与演讲之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林珑;卜小贵:方言是地域文化最本能和真诚的展现[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冯常荣;东北话正刮流行风[N];吉林日报;2006年

5 卫韦华;南腔北调齐登场 方言剧你听得懂吗[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陈华英 文戈 谢成 郭胜;当普通话遭遇方言[N];郴州日报;2005年

7 曹国军;荧屏差错为何如此多[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8 湛江师范学院“方言与文化研究所” 陈云龙;湛江方言与湛江文化建设[N];湛江日报;2010年

9 ;解读湖南方言[N];湖南日报;2003年

10 秦玉龙;平凉方言乱弹[N];平凉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格根哈斯;蒙古语科尔沁土语特殊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娜布其;阿拉善额济纳土语的特殊词语与地域文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2 朱军;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殷俊;扬州店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扬州大学;2009年

4 李建兵;榆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5 李娟娟;长沙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斯琴夫;巴林土语典故与地域文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燕来;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8 李琳;从关东文化的角度探讨东北方言的特征[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马爱玲;《聊斋俚曲》方言词汇文化意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贾海科;电视“方言言说”的语言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12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12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5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