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用模糊研究述评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on pragmatic vagueness, but the overall study of pragmatic vagueness is relatively weak.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study of pragmatic vagueness from the traditional pragmatic perspective and the new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pragmatic vagueness and looks forward to its development tren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system of pragmatic vagueness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雅;;积极语用模糊认知特点及其跨文化认知障碍的解除[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2 李舒瑜;;论语用含糊在商务英语函电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张玉梅;;语言的语用模糊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庞加光;;语用含糊的认知语用分析及其语用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林波;语用模糊的动态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4期
6 李秋梅;关于语用模糊的再思考——兼与语义模糊相对比[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7 岑群霞;;中国语用模糊研究20年述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林波,王文斌;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8期
9 邵有学;;语用含糊的生成和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9期
10 何自然;浅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传余;王蒙;;会话幽默中的曲解策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秦勃;;谈翻译中模糊对等的必要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翟学凤;;语用模糊的认知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郭卫平;;元语用意识与含糊语用的功能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孙小孟;;遵循合作原则中语用模糊与关联理论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6 李然;卢倩;;论英语新闻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7 陈红;;语义的模糊性在二语习得中应用的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8 李义成;;《威尼斯商人》中波西亚话语的语用模糊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9 邹欣;;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温总理答记者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冯欣;;浅析课堂教学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席晓青;;从语用模糊看幽默言语的生成[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2 罗左毅;;中医术语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志进;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认知语用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史文霞;科技语篇经济性:意向性与语用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陈小兆;《卖花女》话语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7 吴亚欣;语用含糊——汉语言语交际中的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8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廖巧云;C-R-A模式:言语交际的三维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天舒;会话中刻意曲解引发的幽默[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骆忠武;外交歧义:特点及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代秋亚;英语幽默中的语用模糊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遥遥;中文手机短信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曲肖玉;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语言现象及其翻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刘芬;认知关联语境下的外交语言语用模糊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7 乔丹;从语用原则和功能的角度探析外交辞令存在的语言模糊性[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毕丽华;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委婉语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9 秦续姣;法律语言中模糊语的语用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明;从歧义角度研究英语双关语的形成及运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英奇;;交际中的模糊语言运用[J];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胡红辉;;模糊语言与“合作原则”[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岑群霞;;英汉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张宏国;“我决定说一个谎话——我爱你”——论会话含义理论在《大话西游》经典台词中的体现[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吴亚欣;语用含糊的元语用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刘永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语用含糊[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林波;语用模糊的动态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4期
8 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年01期
9 陈新仁;模糊语义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兼评石安石与符达维关于模糊语义之辩[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10 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夏春燕;广告的语用模糊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王晓军;语用模糊理论综观[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杨静;英文电影《阿甘正传》字幕汉译关联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秦小锋;语用模糊—政治外交话语的策略[D];西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2 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席晓青;动态语境中语用模糊的运用[J];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牛忠光;周雷;;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对比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尹蕊;;语言模糊和语用模糊[J];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楚行军;;语用模糊的界定[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7 肖华;仇鑫奕;;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J];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陶莉;;《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的语用解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10期
9 何丽;段婷;;言语交际中模糊语浅议[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毛慧君;;从语用学的语境理论角度分析语用模糊[J];考试周刊;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莉娜;;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2 瞿麦生;;隐喻的语用学探赜[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3 席晓青;;从语用模糊看幽默言语的生成[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4 黄清贵;;论Gone with the Wind一书中Rhett Butler形象的塑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吴红;;在语篇教学中加强语用观的培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7 瞿麦生;;论语用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8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枕旦;;介绍新版《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辞典》——兼谈语用学与词典编纂[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龚启荣;林邦瑾;;侔与制约逻辑语用学1、2、3准则[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中国逻辑学:回顾、反省与前瞻[N];光明日报;2003年
4 韩毓海;对话熟悉的陌生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张春泉;法典理解与语用逻辑[N];光明日报;2005年
6 文枫;打开语言的窗口[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庞可慧;“期待”不“期待”,,观众说了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8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美珍;法庭调解语言研究的意义及方法[N];人民法院报;2008年
9 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徐贲;诚实的政治,清晰的语言[N];南方周末;2009年
10 简方;在语用逻辑里收获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朱青;理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一个综合模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4 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华东;戏剧舞台指令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宇轩;从关联—顺应理论角度研究外交语言的语用模糊现象[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胥君芳;论模糊语言的翻译[D];兰州大学;2006年
3 宁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语用模糊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雷乾乾;语用模糊—语境顺应的言语实现[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王笑如;政府工作报告的语用模糊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袁丽娜;言语交际中语用模糊的顺应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录侠;衔接连贯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作用[D];西北大学;2002年
9 张宁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语幽默的产生[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10 王怡;“说谎”的语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15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1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