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性与相近性:概念隐喻语际迁移的理据分析
[Abstract]:Where there are no markers and obvious linguistic similarities and where there are marked and linguistic similarities, conceptual metaphor interlanguage transfer is easy to occur, and where there is marked no linguistic similarity, it is not easy to transfer or cannot be transferred. When there is no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y need to build a bridge of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similarity in time or space;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more obvious the difference, the lower the degree of similarity. The greater the difficulty of understanding, the closer it is to closeness. Understanding from similarity to closeness means the gradual change of cognition from one source domain to another, and it also means that understanding can ultimately transcend differe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arget domain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similarity of time and space.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only the motiv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ical interlingual transfer, but also the basis of SLA's judgment and choice of conceptual metaphorical interlingual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
【作者单位】: 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307)
【分类号】: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冯彦;焦伟达;;概念隐喻语际迁移标记性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吴泓缈;;“相似”和“相近”——雅各布森的隐喻与借喻[J];长江学术;2008年02期
3 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2010年01期
4 熊学亮,刘东虹;英语学习中语法隐喻的迁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5 沈黎;隐喻迁移的心理限制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3期
6 王鲁男;董保华;;隐喻语际迁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毅;晚清洋泾浜英语及其影响史[D];四川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乔小六;;对索绪尔“语言任意性”的再认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张孝荣;;汉语话题结构及其优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周薇;朱乐红;罗炜;;汉语语序的“顺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谭晖;徐畅贤;;大学英语教学中突显理论的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胡寒婕;;用“标记理论”来解释中国学生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吴娴;;“好容易”与“好不容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金科芳;;符号学视角下的英语词条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U,
本文编号:2216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1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