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移动事件类型学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8-09-01 09:27
【摘要】:Talmy(1985,1991)的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三分类型理论和移动事件表达的二分类型理论一经提出,在国际语言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对Talmy的移动事件类型理论进行解释或补充,如Aske(1989),SlobinHoiting(1994)等的"界态"解释以及Slobin(2004)增加的"等值构式语"等。近几年,许多学者从构式的角度审视和考察移动事件语言表达的类型,重新建构了移动事件的类型理论,如Croft et al.(2010),Beavers et al.(2010),Bohnemeyer et al.(2007)等。本文主要对上述研究进行述评。
[Abstract]:Talmy (1985 / 1991) proposed the three-type theory of lexicalization of mobile verbs and the dichotomy theory of mobile event expression, which has aroused a great response in the international linguistic field and triggered a series of related studies. Earlier studies mainly explained or supplemented Talmy's theory of moving event types, such as the "bound state" explanation of Aske (1989) Slobin Hoiting (1994) and the addition of "equivalent constructors" to Slobin (2004),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have examined and investigated the type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of mobile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ed the theory of mobile events, such as Croft et al. (2010) Beavers et al. (2010) and Bohnemeyer et al. (2007.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above research.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英移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及其应用”(项目编号:10CYY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刘小川;;浅析汉语趋向范畴语义演变的共性特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秦洪武;崔蓉;;事件共指与话语连贯[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4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5 徐丹;沈家煊;完权;;《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述评[J];当代语言学;2010年03期

6 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J];古汉语研究;2005年02期

7 汪立荣;;情感述语结构的英汉对比[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史文磊;;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综观[J];当代语言学;2012年01期

9 薛玉萍;;汉语运动事件框架语言类型归属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石慧敏;;汉语动结式研究综述[J];对外汉语研究;2011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管博;汉英表征宏事件的差异对中国学习者动词—小品词组合使用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刘晓林;特殊句式的作格阐释[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李恩华;“V到+NP、V在+NP”的句法语义汉韩对比研究及其理论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艳金;自发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孙放;“V得/不C”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金宗燮;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结果补语的情况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陈冬艳;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持续体标记的提取和强化[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李娟;英汉成对作格动词对比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刘娟;越南留学生“得”字情态补语句习得状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单玉成;说“V掉”[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许红云;SC理论和汉语动补结构的句法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马峗;现代汉语感受动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2 任鹰;;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铁平;修辞学在西方认知语言学中有跃居首位的势头[J];修辞学习;1995年02期

2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3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比较[J];福建外语;2002年03期

4 刘洁,朱国龙;认知语言学[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6 刘宇红,吴倩;认知语言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王寅;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彭媛;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启示[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易明珍;隐喻的认知与文化[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10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俄、德、西、阿语专家委员会成立——翻译资格考试工作全面推进,7个主要语种专家委员会全部建立[J];中国翻译;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保卫西班牙语![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翟华;汉阿日韩最难学[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4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5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Ellen Gamerman;苦学中文为哪般 望子成龙父母心[N];国际商报;2007年

7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汉语专业进修生 高慕鸿;“挖洞”到中国的童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8 记者 马桂花;英国文化委员会建议学汉语以“应对未来”[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喻京英;汉语“课堂”落户全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彭德倩;翻译,就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N];解放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王建伟;英汉语中非宾格现象之认知构式角度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杜玲莉;英汉语篇照应词的认知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吕芳;庄子《逍遥游》的博喻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5 靖安典;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逯红梅;篇章理解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周原;主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阐释[D];苏州大学;2007年

9 曾剑双;翻译过程中的信息解码与编码[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10 程婧;现代汉语述程式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16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16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9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