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居地区布依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以四音格动词重叠词语的借用为例
[Abstract]:The four-syllable verb overlapping form is common in Buyi language. When Buyi people use Chinese language materials to translate the four-syllable words directly, not only the meaning of four-syllable case words is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but also the way of construction is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These four-syllable words have been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the Han nationality. This is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borrowing from the grammar of Buyi. In the borrowing process, the bilingual stage is an essential stage, and the Buyi nationality master Buyi language, Chinese bilingual people play a vital role.
【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268;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国炎;布依语动词重叠及其表达功能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S1期
2 林有苗;;《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介评[J];现代外语;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英;;人类学视野下保护语言多样性的几点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饶宏泉;;量词的性质和数量表达的核心——语序类型学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蒋庆荣;;汉语和日语条件句的对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王婷婷;;试论句尾“了”的使用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于琳琳;;爱V不V句式的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苑逸豪;;论“比”字句的否定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6期
8 刘丹;;嵌入“向”字短语“把”字句中介词短语位序先后的制约因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熊莺;;日汉语气助词对比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张敬源;张艺;;“有”字比较句的加的夫语法视角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文艺;;布依语与汉语量词比较[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曾李丽;;中英“作者简介”语言比较[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喻洁;;“再说”和“何况”用法及异同考察[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鲜红林;云南罗平布依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卡依沙尔·艾合买提;现代维吾尔语情状类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范丽君;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丽娜;语言接触中的句法演变[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忠才;从顺应论看反问句的语用功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满香;侗语熟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肖艳;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筠;西宁方言的民俗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B.Heine ,T.Kuteva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2 S. Hoffman;林有苗;;《语法化与英语复合介词》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麦姣;谈古今汉语的动词重叠[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2 张先亮;动词重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3 周锦国;谈现代汉语普通话动词的一种重叠形式[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朱蕾;;安徽泾县方言的“VV 的”重叠式[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5 罗远林;;试论动词重叠A—A式[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6 周维维;从标题语境看动词重叠形式[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年05期
7 毛修敬;;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 语法意义和造句功能[J];语文研究;1985年02期
8 毛宗武;;瑶族标敏话词语重叠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J];民族语文;1989年06期
9 齐瑞星;;一般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J];大舞台;2010年08期
10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一种特殊的动词重叠结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杨翠兰;;基于语料统计的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莫彭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邹媛;;单音形容词重迭式作修饰语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杨秀敏;;浅论现代汉语介词结构及其语法功能[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杨正超;;现代汉语时量词研究概述[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孙玉文;;以“恶”为例看词的语法分析必须以音义结合为基础[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8 袁金亮;;说“掉了”[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永久;相互借用的民族语言[N];人民政协报;2000年
2 胡宗哲;还“油藏”的“藏”正确读音[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邵敬敏;不喜欢戴校徽的调皮学生[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教师 赵万勋;生词听写与课堂组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汉语与韩国语比较研究[N];光明日报;2001年
6 魏薇;文言实词[N];天津日报;2004年
7 于亭;现代语言学形态视野中的甲骨刻辞语法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范涛;抢救神奇女书[N];北京日报;2002年
9 本报驻京记者 吴娟;媒体应准确使用外语词[N];文汇报;2000年
10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吴娟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程度副词偏误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巧兰;河北方言中的“X-儿”形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鲜红林;云南罗平布依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殷相印;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徐武林(Burin Srisomthawin);汉语熟语在泰国的流传及借用[D];浙江大学;2009年
9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艳华;现代汉语实词语法功能考察及词类体系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英;明话本小说动词重叠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宝限;广东新会话动词重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王慧;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历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谢蓓;广西桂平粤方言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贺卫国;《醒世姻缘传》动词重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许晋;人体词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7 贺燕;现代维吾尔语量词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8 王海霞;《祖堂集》语气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玉梅;《韩非子》形容词谓语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华;《左传》否定词“非”“未”“勿”“毋”“弗”“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28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2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