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言表征的感知基

发布时间:2018-09-07 17:52
【摘要】:心智哲学家大多奉行认知的"涉身体验"观,主张语言使用建立在人的感知觉体验经验基础上,语言活动是心智活动的反映。本文基于对认知心理学中的"感知符号系统"理论的观察与理解,运用心智哲学相关理论阐释语言表征的感知基础,认为语言的意义构建及理解依赖感知经验,是多模态感知与感知信息加工的结果。
[Abstract]:Most mental philosophers hold that language use is based on human perceptual experience and language activity is the reflection of mental activity.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this paper us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mental philosophy to explain the perceptual basis of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and holds that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depend on perceptual experience. It is the result of multi-mode perception and processing of perceptual information.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
【基金】:三峡大学科学基金“求索计划”(kJ2012EZ12)的资助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曰国;;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三:语言、媒介载体与技术[J];当代语言学;2011年01期

2 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徐盛桓;;从心智到语言——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4期

4 尚国文;;语言理解的感知基础[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5 钱冠连;语言功能不完备原则的启示[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6 雷卿;;基于心理模型的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7 梁瑞清;;再论感觉句子的意义三分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徐盛桓;陈香兰;;感受质与感受意[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9 吴松初;;意向性的语言转述[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10 雷卿;;外延内涵传承与隐喻的生成及理解[J];中国外语;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立华;;模糊语与语言顺应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8期

2 潘锡娟;;隐喻生成机制的思维过程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桑林;;浅谈图形创意中的共用形[J];大家;2012年05期

4 任虎林;;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飞天;2012年06期

5 黄成夫,何延僚;英汉语言文化中含糊语言的表现形式[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3期

6 雷卿;;隐喻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模式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何婧;雷卿;;指类句范畴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雷卿;覃云华;;自主依存模式下的双关话语生成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张先刚;;语篇中的在先态度——基于意向性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爱华;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2 张文琴;反事实条件句和大卫·刘易斯的逻辑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钦;体育隐喻理解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王艳;网络语言中仿拟现象的认知解读[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3 姜国敏;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一种重释[D];复旦大学;2011年

4 陈伊娜;瓯语隐喻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5 覃云华;《雷雨》中的间接言语行为转喻生成机制的自主—依存模式分析[D];三峡大学;2011年

6 郭非非;“附生性”概念辨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金文;言外之意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邹丽丹;关联理论视角中的语用含糊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惠娜;外交语篇中语用模糊的生成与理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桑杰;访谈节目的语用模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盛桓;;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创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顾曰国;;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一:语言、符号与社会[J];当代语言学;2010年03期

3 顾曰国;;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二:语言、人脑与心智[J];当代语言学;2010年04期

4 雷卿;;话语含意推导的心理模型分析——以隐喻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蔡曙山;;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6 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钱冠连;;西语哲:如何被语言研究利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梁瑞清;;感觉句子的意义三分说与翻译的限度[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钱冠连;语言学家不完备现象[J];外语研究;1995年02期

10 王斌;交织与隐喻的比较研究[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春玲;李爱华;;转喻的感受质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10期

2 徐盛桓;陈香兰;;感受质与感受意[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3 尚国文;;语言理解的感知基础[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4 徐盛桓;;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J];外国语文;2010年05期

5 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雷卿;;外延内涵传承与隐喻的生成及理解[J];中国外语;2010年05期

7 张薇;肖家燕;王旭;;从三个视角探讨认知与文化[J];国际学术动态;2008年01期

8 何爱晶;;歇后语研究新论——心智哲学的观点[J];现代外语;2011年04期

9 吴树仙;;存在与识别——塞尔指称行为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12期

10 黄缅;;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心智哲学新解[J];外国语文;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华鸿燕;委婉语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28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28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0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