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论索绪尔的“符号”概念——语言学的认识论意义

发布时间:2018-09-12 10:14
【摘要】:符号在日常使用中只是思想意指对象的声音记号(音响形象)。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音响形象(能指)与概念(所指)的联想性统一,这构成了"符号"的理论概念。在思想使用"语言"的"言语活动"中,符号是具有意指性的音响形象,其意义来自思想和事物,语言与思想和事物的三元关系是在自我意识平面上展开的。而在语言学的理论平面上,能指与所指的符号统一体不具有意指性,其意义来自符号之间的对立关系,它把思想与事物的外部对立扬弃为符号的内部联想关系。"联想"不是意识的能动联结,而是在社会—语言形式平面上实现的"差异性的相似性"。"符号"的理论概念作为语言学的科学基础,具有重大的认识论意义。
[Abstract]:In everyday use, symbols refer only to sound marks (sound images) of objects. Saussure defines the symbol as the associative unity of sound image (signifier) and concept (signified), which constitutes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of "symbol". In the "speech activity" in which thought uses "language", the symbol is a signified sound image, the meaning of which comes from thought and thing, and the ter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and thing is carried out on the plane of self-consciousness. On the theoretical plane of linguistics, the unity of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is not implicative, its meaning comes from the opposite relation between symbols, it sublate the external opposition between thought and thing as the internal associative relation of symbol. " Association "is not a dynamic connection of consciousness, but a" similarity of differences "on the social-linguistic plane." As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linguistics,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of "symbol" is of great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
【分类号】:H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汉波;赖学红;;实体化文学观影响下著作权司法实践的三重混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林海;;欧洲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诗性和内在超越之维[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颜鸿;;创见抑或是延续——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角度看浪漫主义[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杨健;戴志中;;法则的诞生——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研究[J];建筑师;2009年01期

5 刘为力;;试论空间体验的内涵[J];建筑与文化;2012年02期

6 张廷亮;王大桥;;经验·理论·形式——关于基础教育研究中方法论问题的对话[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邢若琼;;从“牛马精神”的诠释看《牛马》之消亡[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5期

8 王英姿;;从being的译名看西方哲学著作术语的翻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杜世洪;;我们无法“假装假装”——有感于奥斯汀和陈嘉映有关假装的论说[J];外语学刊;2006年06期

10 吴晓番;;张东荪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与扩展[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顾漫;中医古籍整理与学术传承[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3 韩子仲;视象与图像[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4 杜世洪;脉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汉波;著作权司法实践中的文学观念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健;论西方建筑理论史中关于法则问题的研究方法[D];重庆大学;2008年

8 王发堂;建筑艺术鉴赏原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于龙;现代语文课程话语考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赖成彬;洪谦与中国哲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琳;我们感知到什么?[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松瑜;论洛克的简单观念[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李伟;从先锋到常态[D];山东大学;2008年

5 邓超;论“文化不可译现象”的可译潜势[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成亮;《语言与物种》导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杰;技术·艺术·感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壮麟;;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蒋彤;;语言符号音义关系的正确解读及其在汉语中的体现[J];青春岁月;2011年10期

3 吴安其;;语言符号的局限性[J];民族语文;2007年05期

4 李美霞;宋丽;;符号学视阈下的花语[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索振羽;;索绪尔的语言共时描写理论[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02期

6 祝玉深;;关于语言能指与所指的优化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刘晓茜;;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杨卫芳;;体态语的符号学阐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9 徐莉娜;翻译的形象思维过程探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01期

10 李曼;;论“非说不可”的必然性[J];语文学刊;2009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苑玉成;;论汉字符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2 田传茂;;摘译新究[A];科技期刊办刊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晗蕾;;表达与阐释:索绪尔任意性研究的反思[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韩红;;“语言国情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语言学”之比较考察[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王锋;;社会文化属性与文字的发展——以汉字系文字为例[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芒·牧林;;古突厥文来源新探[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胡裕树;;《修辞学新论》序言[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8 黄勤;;蔡元培翻译观之认识论阐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孟建安;;王希杰的语言观及其发展轨迹[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哈·阿·雍容;;布依族文字需要进一步改革[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珉;关于“政治”的一个理解[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林樱;概念的定义和语言的科学性[N];云南经济日报;2002年

3 沈锡伦;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章文文;汉字岂能这样讲[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5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 马庆株;简体字古已有之[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南开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 陈洪;经典汉语:正在遭遇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思文;让语言具有穿透力[N];云南经济日报;2001年

8 鲁毅;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N];光明日报;2007年

9 王珏;语言和谐与社会和谐之关系[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10 陈明松;“风景”术语溯源[N];中国建设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辛燕;从系统功能角度诠释语法化[D];苏州大学;2009年

4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滨;同声传译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娟;认知角度的英汉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舒;论语言模因的系统性[D];西南大学;2007年

4 薄丽丽;上海街道名称的文化内涵与语言特点[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顾丽颖;话语交际中的语境观[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杨红;德里达对文字学的哲学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郑梅;言语攻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程子砚;从符号学视角论译文意境对原文意境的辩证再现[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晓凤;建立在比喻基础上的广告转义修辞[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童艳芳;央视《百家讲坛》的动态多符号语篇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38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38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2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