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论“不比”句与肯定性“比”字句之间的不对称

发布时间:2018-09-12 12:08
【摘要】:"不比"型"比"字句是典型的否定性"比"字句,以结论项为着眼点,"不比"句可分为结论项为AP、结论项为VP、结论项为主谓短语等几种结构类型。用标记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来分析,"不比"句与肯定性"比"字句之间是不完全对称的。当肯定性"比"字句的AP结论项中含有量度成分、VP结论项中的V是具有[+数量变化]义的动词等情况时,"比"字句一般没有对应的"不比"句。当"不比"句结论项中含表小量的数量短语、"不比"前出现否定性副词等情况时,"不比"句没有对应的肯定性"比"字句。肯定性"比"字句是无标记项,"不比"句是有标记项,因此"不比"句相对其肯定式而言受限较多、数量较少。
[Abstract]:"No than" type "bi" sentence is a typical negative "bi" sentenc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structural types, such as conclusion item is AP, conclusion item, VP, conclusion item is subject-predicate phrase, and conclusion item is focused on conclusion item, and "no than sentence" sent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structural types, such as conclusion item is AP, conclusion item, VP, conclusion item is subject predicate phrase and so on. In the light of modern linguistic theories such as Markedness Theory, it is not completely symmetrical between the sentence of "no compare" and the sentence of positive word "bi". When V is a verb with the meaning of "quantity change" in the AP conclusion item of affirmative "bi" sentence, there is no corresponding "no than" sentence in general. When a negative adverb appears in the conclusion of a "no than" sentence with a small number of phrases and negative adverbs before "no comparison", there is no corresponding positive word for "no comparison". The positive word "than" is an unmarked item, and the "no than" sentence is a marked item, so the "no than" sentence is limited by more and less than its positive form.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认知与功能框架下的汉语比较句研究”(12514061)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Z002)系列成果之一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殷志平;;“X 比Y 还 W”的两种功能[J];中国语文;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华;;“才”重读与非重读时语义、语用功能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徐茗;比字句结果项与比较点的联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王华;;小句宾语句中宾语小句的语义类型及其整合特征[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彭利贞;论动力情态的现实否定[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5 张晓涛;邹学慧;;“谁”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研究[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6 张晓涛;;是非问与否定的相通性及其机制[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7 尹洪波;;否定词和语气副词共现的语序问题——兼论负极性语气副词的来源及形成机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张洁;;温州方言词“显”的语法·语义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周红;汉语象似性研究述评[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李艳;孙斐;;“没有”型比较句的比较结果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徐江;现代维吾尔语否定的意义与表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付博;反义形容词有无标记与二语习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龚晶晶;“比N还N”格式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罗睿华;英汉名词标记性对比研究及其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丽敏;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绍玉;《水浒传》否定词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文莲;韩国留学生“比”字句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欢;现代汉语名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其标记问题[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丽芳;;“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2 王建珍;;“多/少”的语法对称性与不对称性[J];语文知识;2007年02期

3 刘兴兵;;医患门诊互动中目的与权势[J];外语学刊;2009年04期

4 冯莉;;“在……上/下”的隐喻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吴增欣;吴平;;“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语义差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6 闫丽霞;;“多+AP”与“多+不+AP”的不对称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10期

7 史红改;;“X化”动词的论旨结构与否定[J];莆田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董秀英;表比较的“有”字句内比较项的不对称现象[J];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9 宋文辉;张树芹;;名词性词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的不对称[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文静;;“V得O”与“VO不得”格式不对称原因探析[J];语文学刊;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佩迦;;“差不多”和“差点儿”的认知考察[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闫立媛;;这样用好不好?[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祝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沈锡伦;汉语音节的特点[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朴珉秀;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霞;“V_1也V_1P”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蔡tq;与“下去”相关的不对称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曲红艳;反诘语气副词的功能考察[D];延边大学;2004年

4 谌金中;“多/少+N”结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敏;仙桃方言中动词“上/下”带宾语的对称性情况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芳;医生患者对话中的对称和不对称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艾丹;现代汉语“对/错”形容词用法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丁志丛;“开+NP”结构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乐雅;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尹静静;“好/坏+N”结构多角度考察[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38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38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b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