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推而来的“有不有”——地方普通话特征性构式的个案研究
[Abstract]:There ar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ntences in local Putonghua,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basic dialect and standard Putonghua. It reflects the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Putonghua and is a kind of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Its formation is not the result of historical inheritance, nor the transfer of dialect, nor the mixed use of "no" and "no", but the result of analo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whole structure of "V V".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汉民族共同语在两岸的现状比较研究”(11JZD036) 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重点项目“汉语叙事中实体首现的规律研究”(2013YBZD08)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珏;李爱军;王霞;;上海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卷舌元音声学特征对比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8年03期
2 王士元;;演化语言学的演化[J];当代语言学;2011年01期
3 李如龙;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4 曾子凡;“港式普通话”剖析[J];方言;2000年03期
5 邵敬敏;石定栩;;“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刘清平;储泽祥;;“是否是”的多角度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7 王群生,王彩豫;略论“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8 劲松;中介语“僵化”的语言学意义[J];民族语文;2004年02期
9 于芳;;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所要面对的“地方普通话”问题[J];武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邵敬敏;;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构式义的固化[J];汉语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丹;赖玮;;泰和地方普通话和普通话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吴秀龙;;生物学视野关照下的语言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3 丁崇明;语言变异的部分原因及变异种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李蓝;“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中的汉语方言问题[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1年04期
5 张光宇;尚晶;;南音“蓝青官话”读音叫字之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刘丹青;;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J];方言;2012年01期
7 胡海琼;;“给予义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句式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及其历史来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刘晓林;;论去及物化态及其类型学意义[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9 张建强;;中介语理论与PSC论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曾炜;;变异视角下的语法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李蕾;孟子厚;;长治普通话双音节词语的声调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林建平;方姣婷;;游走于|捣窖杂肫胀▕q之晸:起始阶段语音习得的几个特征[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张建强;;略论中介语理论与PSC[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林建平;方姣婷;;提升港人普通话水平刍议[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肖霞;郑方;李净;李爱军;殷治纲;;基于标注的上海口音普通话语音变化分析[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柳春;甘肃临夏方言回腔语音格局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娟;疑问语气范畴与汉语疑问句的生成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金锡永;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姝;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D];吉林大学;2012年
7 颜同林;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8 祝晓宏;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丽娜;语言接触中的句法演变[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良斌;恩施方言疑问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阮(糸召)武;莆仙方言习得者普通话口音变化的调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倩;大理方言句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司徒博文;香港学校汉语词汇教学的选择性[D];浙江大学;2011年
6 林伟;宿城村外出务工人员语言状况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周萃俊;流行语识读在诸暨方言中的代际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东芳;类型学视野下的正反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应李淑;语言接触和词汇替换[D];温州大学;2011年
10 张茉;现代汉语连词“而”的义项分析[D];北京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雪梅;宋玲玲;;汉语口语“了去了”结构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李科凤;重庆方言疑问句与普通话的差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韩敬体;;全面反映汉语词汇发展的新面貌——谈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收词问题[J];辞书研究;2006年01期
4 丁健纯;;湘潭话中的“有”字句[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李如龙;闽南话的“有”和“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6 李如龙;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7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甄尚灵;遂宁方言里的“有”和“没有”[J];方言;1981年03期
9 郑懿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J];方言;1985年04期
10 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J];方言;198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凯;现代汉语“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顺玲;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关系之探索[J];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06期
2 ;通过检查,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J];语文建设;1959年19期
3 ;普通话与方言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J];语文建设;1990年04期
4 翁燕;;普通话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29期
5 李静;;论日常普通话训练与传播的重要性[J];新闻传播;2009年12期
6 付朝霞;;论普通话与提高教师口语教学的关系[J];才智;2010年29期
7 刘春宁;重视中小学普通话水平测试[J];语文学刊;2001年02期
8 耿英春;;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我院汉语教学[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余雪芳;汪海波;;大学生普通话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对741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报告[J];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于洪涛;施德路;曹钐;;内蒙古地区高校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蕾;孟子厚;;长治普通话双音节词语的声调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王玲玲;;普通话口语交际网校构建设想[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3 ;后记[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孙海娜;;普通话沉浸课程增值效能及其提升的探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乔丽华;朱青春;;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达标教师、公务员测后现状调查与思考[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述梅;李文灿;何娇;;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探索实践与思考[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蒋冰冰;王颐嘉;;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队伍管理的新视角——“心理契约”管理[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乔丽华;朱青春;;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社会评估调查与分析[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普通话水平测试论文索引[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童小娥;;从各地的语言政策和语言使用情况看普通话的推广[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邋冯丽俐 郑阳洋;昆明“推普”难在县乡公务员[N];昆明日报;2007年
2 谢高飞 杨明远;导游强化培训普通话[N];张家界日报;2006年
3 ;规范语言文字 构建和谐平凉[N];平凉日报;2009年
4 记者 陶玮 王燕;普通话字正腔圆社会用字文明规范[N];嘉兴日报;2010年
5 李奎邋实习生 郑静;5年内全市初步普及普通话[N];南充日报;2007年
6 本报通讯员 王瑞卿 庄新明 张永强;春风细雨唤“百灵”[N];济宁日报;2006年
7 铁岭市特殊教育学校 刘玉梅;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教师普通话现状[N];铁岭日报;2007年
8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9 通讯员 郭红金;技能大练兵从普通话开始[N];苏州日报;2006年
10 浙江奉化教师进修学校 方瑾;学以致用,进步神速,学用分离,不进反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3 邬美丽;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雷红波;上海新移民的语言社会学调查[D];复旦大学;2008年
5 陈潮忠;香港回归前后普通话使用情况及发展前景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磊;普通话音节中协同发音的声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永斌;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曹晓燕;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陈丽君;基于资源概念的旅游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卫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振生;基于多媒体的内蒙古普通话培训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广;株洲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语调实验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吕文蓓;吴语、南京话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利平;凉山彝族自治州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现状调查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孙雯超;大同本土年轻人对普通话及大同话的态度[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黄安蕾;论普通话和粤方言的基本差异对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年
7 徐俊砚;新兴工业区的语言状况[D];新疆大学;2008年
8 臧宇;关于来粤湖北移民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安忠芳;建国以来广西语言文字规划略史及评价[D];广西大学;2008年
10 陈俊杰;普通话异读词审音问题[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39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3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