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英汉一般疑问句的韵律结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8 19:05
【摘要】:韵律是语言学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学界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英语和汉语在韵律特征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或者汉语二语习得者来说,目标语的韵律结构很难被正确习得。然而,目前很少有涉及英汉两种语言韵律结构对比的相关研究。由此可见,对英汉一般疑问句的韵律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因此,本文试图对英汉一般疑问句的韵律特征作对比研究。 本研究运用3T理论(调群切分、调核位置和音调)来分析英语标准语发音者、汉语标准语发音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一般疑问句的韵律特征。本研究拟研究以下问题: (1)英语一般疑问句的韵律结构是什么? (2)汉语一般疑问句的韵律结构是什么? (3)英汉一般疑问句韵律结构的异同是什么? (4)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何种程度上能习得英语一般疑问句的韵律结构? 本研究的实验材料为笔者设计的9句英语一般疑问句和9句汉语一般疑问句。它们被分为两种类型:5句简单句和4句复合句。 本研究的受试者有三个来源:一是4名英语标准语发音者,,二是4名汉语标准语发音人。三是2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所有受试者需要分别读9句英语和汉语的一般疑问句。数据通过Cool Edit2.1录制。并通过Praat软件进行标注和声学分析。最后通过Excel得到相关数据。 本研究发现如下: 1.在英语一般疑问句中,(i)就调群切分而言,英语标准语发音者把只含有主谓宾结构的一般疑问句看作一个语调短语;当句末有其他状语修饰语时会以音高重置的方式把它分成两个语调短语。同样的他们也会用音高重置的方法把复合句分成两个语调短语。(ii)就调核放置而言,英语标准语发音者会把调核放在最后一个实词上。(iii)在音调模式上,英国一般疑问句的疑问语气是通过最末升调来表示的。 2.在汉语一般疑问句中,(i)就调群切分而言,汉语标准语发音者把只含有有主谓宾结构的一般疑问句看作一个语调短语;当句首有其他状语修饰语时会用停顿的方式把它分成两个语调短语。同样的他们也会用句间停顿的方法把复合句分成两个语调短语。(ii)就调核放置而言,汉语标准发音人会把调核放在最后一个实词上。(iii)在音调模式上,汉语标准语发音者是通过最后一个疑问语气词“吗”来传达疑问语气。 3.从英汉一般疑问句各自的韵律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i)相似之处,(a)就调群切分而言,二者都把只有主谓宾结构的一般疑问句看作一个语调短语;把含有状语修饰语的一般疑问句分成两个语调短语。同样的如果疑问句是个复合句他们也会它分成两个语调短语。(b)就调核位置而言,二者都把调核放在语调短语中最后一个实词上。(ii)不同之处,(a)就调群切分方法而言,英语标准发音人用音高重置的方法来表示两个语调短语的边界,而汉语标准发音人用句间停顿的方式来表示两个语调短语的边界。(b)就音调模式而言,我们发现英语一般疑问句的疑问语气是通过句末升调来表示的。而汉语‘吗’是非问句的疑问语气是通过最后语气助词‘吗’表示的。 4.对于第四个问题,是通过比较二语学习者和英语标准语发音人的一般疑问句韵律结构得到答案的。研究结果如下: (i)就调群切分而言,100%中国二语学习者能够把只含有主谓宾结构的一般疑问句看作一个语调短语,把复合句分成两个语调短语。80%中国二语学习者能把句末含有状语的简单句分成两个语调短语。但是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中国学生倾向于用句间停顿的方式来表示语调短语边界。(ii)就调核位置而言,100%的二语学习者能够正确习得调核位置,主要是因为最后一个实词被认为是新信息的承载者。(iii)就音调模式而言,100%中国二语学习者能够掌握英语一般疑问句句末用升调。但是就中国二语学习者一般疑问句的整体音调模式有别于英语标准语发音人。中国二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处理语调的高低起伏。而且,句末边界语调升幅较大。这大概就是英语一般疑问句作为中介语所独有的韵律模式吧。 以上发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同时对国外内的英语第二外语的教与学和汉语第二外语的教与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0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茂灿;普通话语句中间断和语句韵律短语[J];当代语言学;2000年04期

2 沈炯;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J];方言;1994年03期

3 何文彬;;“呢吗”是非问句[J];汉语学习;2007年04期

4 景亮亮;;山西大学生英语疑问句语调特点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苏子波;胡蝶;;英语学习者一般疑问句语调的实证研究——聚焦句尾的单、双、多音节单词[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史有为;;汉语文化语音学虚实谈[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4期



本文编号:2257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57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2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