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并购”类语篇中的婚恋隐喻——隐喻的社会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7 10:17
【摘要】:以隐喻的社会认知观为出发点,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英汉并购语篇中的"婚恋"隐喻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尝试依托广泛的经验证据来透析隐含于该隐喻使用背后的社会文化模式。基于英汉语报刊有关并购话题的"婚恋"隐喻语料,通过对隐喻始源域的结构分析,并结合概念要素的分布情况,归纳出两个语言社团以该隐喻模式为参照系构建并购概念时共享的意象图式特征,以及汉语模式特有的图式结构特点。研究发现,英汉并购语篇中"婚恋"隐喻反映在意象拓扑结构上的特征揭示出基于涉身体验运作的隐喻与潜存于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价值观紧密相关。
[Abstract]:Taking the social cognition of metaphor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 empirical study of "love and marriage"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M & A texts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rpus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atterns underlying the use of metaphor based on extensive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the metaphorical data of M & 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domain of metaphor, and comb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conceptual elements. The image schema features shared by the two linguistic communities when using the metaphorical model as a frame of reference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M & A are summed up,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emata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pattern.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metaphor of "love and marri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M & A discourse reflects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image and reveals that the metaphor based on the operation of personal experi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derlying ideology and cultural values.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0BYY084)的阶段性成果 上海理工大学核心课程“英美文化选读(1K-00-305-004) 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8-12-114-265)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试以拟人概念隐喻解读经济话语[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2 陈一睿;;隐喻、概念隐喻与词汇搭配[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3 李英瑞;;英语财经新闻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4 梁丹;;探析言语艺术的奇葩——隐喻及其应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周静敏;;中美政治演讲中旅途隐喻的对比认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6期

6 陈慧;;英汉语中“火”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刘建慧;;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分析汉语颜色词“红”的概念隐喻[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8 田茂菊;;英汉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以介词UP/DOWN和上/下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龚立民;;浅析汽车广告语篇中的隐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吕婷;;英汉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对比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王斌;;翻译中的语义三维[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袁野;;语篇理解及连贯的体验观——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的新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王扬;徐学平;;认知语言学与词典释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李艳;吴念阳;徐凝婷;;垂直性空间隐喻的心理基础——上-下意象图式对理解空间隐喻句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王健坤;;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概念隐语的探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周静;基于危机传播语料的概念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王小海;‘义项’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江静;隐喻化中的源语概念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6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明宏;基于与汉语介词短语“在……上”之比较的英语介词on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基于概念隐喻视角的诗歌语篇连贯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2 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沈姗姗;论概念隐喻与人的体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伟伟;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5 陈亮;概念隐喻在商务环境中的应用和含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6 温巧枝;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文英;古汉语诗歌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8 曹月新;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及其意识形态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婧婧;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刚;从认知角度研究英汉语中的身体隐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60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60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3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